爱情,在婚姻里发酵
地铁里偶遇年老的夫妻,男人一只手拎着大大的购物袋,另一只手紧紧拉着有些蹒跚的女人。 女人许是很累很饿了,男人慌张地从背包里取出大大的面包递给她,女人像个孩子一样欢喜地吃了起来,女人掰下一大块喂给男人,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此间,有男人为女人擦去嘴角的面包屑,有女人为男人梳理零落的银发。
一定是大半个世纪里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柴米油盐,他们看起来像夫妻更像亲人。
这让我想起我的父母。两个性格完全不同,对生活的标准有很大差异的人,相携至今竟40余年了。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奶奶早逝,爷爷后来再婚,但因女方也有自己三个孩子要照顾,对父亲和其弟弟妹妹的关心非常微小。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他成人后进入工厂工作,即照顾年老的太奶奶又要担当母亲的角色去照顾弟弟妹妹。他节俭,细致,淳朴、善良,同时又有着我们家族贯有的内敛少言。
母亲的家庭条件虽好些,但姥姥和姥爷感情寡淡,姥姥又不太善于持家,家庭经营非常糟糕。母亲从9岁开始协助姥姥管家,并负责管理日常的家庭开销。在学校,妈妈也是全校的学习骨干,经常担任辅导讲课的任务。家里兄长姊妹过多,大的男孩子又非常淘气,母亲常常因为家事而生气,甚至有时为了忙家里的事情顾不上吃饭。
17岁那年,母亲患上了重度胃病,发生了严重的胃出血。也因此,丢掉了她的大学梦。母亲跟我说,因为常年胃病脸色枯黄,外婆对她的关照又极少,“花季少女”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梦。那时候很多女孩子都穿呢料长裙。她把平日买菜剩下的零钱偷偷攒了起来,半年后终于攒到了一条梦寐以求的粗呢红裙子……母亲常常和我讲起这段往事,每次讲到这里,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少女般天真的笑容。
25岁,母亲经人介绍和父亲结识。同是在原生家庭中困苦生活的两个人,相遇了。妈妈说:第一次见父亲,他穿着已经接了三段儿的棉袄。瘦瘦的,样子很可怜。但是父亲说话温和,待人细心周到,温暖了很少体味到被照顾的少女心。而父亲跟我说,那个时候妈妈给他做了他十几年来第一件崭新的棉袄,让他感受到久违的母亲般的关爱。
两个年轻的心,在彼此的照见和关怀中结合了。
然而,他们的性格太不一样了。对生活和未来也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标准。
母亲常常因为家庭的各种事情闹情绪,吵架。父亲总是安静地听着母亲的抱怨,然后默默地送上一杯水,或者一条手绢,平复已经暴跳如雷或者梨花带雨的母亲。渐渐地,母亲的尖刺和锋芒消融在父亲广博宽厚的温柔中。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里,为了家族,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互相携持,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婚姻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常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能长久的。可是,在那个一切初始的贫瘠年代,祖父辈的婚姻大多未以爱情开始,却极少“夭折”。
当年华一点点退却,健康一点点流逝,时间的步伐却依然固执而冰凉,留下可供回味的唯有过往:是关于初见时的青涩,遇见爱情时的懵懂,谈及未来时的简单投望,以及跌撞在婚姻里新奇、失望、妥协、照应和彼此推搡着被动前行与主动成长的朝朝暮暮,是在这凉薄的此生今世中,温暖的人性力量,因着它的滋养,我们在这个不一样的黄金年代,殷实而兴旺。
我坐在那儿,看着这对迟暮的老人,脑海中是母亲卧病时父亲日夜照顾的身影,是父亲外出时母亲持家静盼的神情,竟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