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邪不压正跑偏了吗?
《邪不压正》奇妙就奇妙在它是一种信息压缩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让观众组织信息背后的涵义,哪怕是在看了影评之后都不能很好地去组织信息背后的涵义,那它就是一部烂作,诚如教电影史的老师会照本宣科地告诉你——“每一个镜头都是宝贵的”。
多年以来,正是这句话,使得每一个具备观影素质的你们——是的,就是正在读这些文字的你——都试图去寻找每一个镜头背后隐藏的意图——甚至根据这些连贯的镜头——产生连贯的“观影训练”。
这里,我们就可以顺着这个”茬“找出《邪不压正》的技术性的问题——镜头不连贯。
《邪不压正》的镜头大部分是不连贯的,很多场景的剪接采取“切”的手法,在《让子弹飞》中人物对话中还有很多正反打的镜头,到了《邪不压正》就是赤裸裸无视“轴线”规则直接切了,多余的台词,莫名其妙的镜头转换,造成了叙事的不连贯,最后导致了电影的不知所云。
好的电影如《盗梦空间》,会保留如“陀螺”这种视觉暗示来使电影连贯的镜头切换,但姜文应该不屑于采用这种技术性讨好观众的行为吧?真想不懂他到底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严格意义上,他已经不是一个会考虑到观众观影需求的导演了,出格,离谱,走远了。
当然,姜文也可以把《邪不压正》再次当成《一步之遥》这样的作品——权当给观影者“训猴式观影训练”的作品定位,直接把自己和观众的“一步之遥”的意图大方说出来。
这是一种傲慢,这种傲慢是妄图以“一己之力”的狂妄来快速使得观影者的素质赶快跟上,以适应“姜文节奏”,这是无论他是否承认,都已经呈现给观影者的,他的逻辑就是朱潜龙说的“我不承认”。
但我们可以试着从“观影训练”的角度来看看《邪不压正》这部电影背后的意图。
一方面,“观影训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容,推动观影者观影习惯的发展和适应电影市场的发展,从默片到有声片,从样板戏到科幻电影,95后的观影习惯一直在被连贯的观影训练塑造着,以至于现在我们偶尔”倒带“回到过去重新翻阅那些黑白片,对于“冗长的镜头”和“完全没必要的旁白”都会打破我们的观影耐性,使我们陷入“完全没必要这么呈现”的无趣当中。
于是,为了领先市场需求一步,就无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派自称“先锋派”的渣渣们,他们提出了新的观影诉求,催生出一大批绑架“还未跟上潮流者”的,类似于从根本上就否定人类视觉习惯的”一镜到底“的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真实“、而使镜头“穿帮”的“不真实拍摄”的电影创作行为。
很不巧,《邪不压正》就是这类电影的典型,盖棺定论吧,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邪不压正》依旧是归于“一样的电影”那一类评价当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