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这样和世界相处》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著
作者最有名的是《自卑与超越》,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行为习惯都与童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都是从童年开始就已经塑造起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
人处在社会之中,总会面临困难和挑战,解决问题的方式决定了前进的道路,而如何解决问题,受到的是个人风格的影响。
“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人是很主观的,我们看到的所有事情都是从自我出发的片面观察,并非事物的全部,很多时候自我的看法不是事情真正的真相,甚至只是幻想出来的。
我们对“事实”的解释,成为了逃避或者是厌恶的借口,从而不去面对错误,不会自省就导致了生活模式出现问题。
观念的形成大部分是在没有分辨能力的儿童时期,惯性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事实与观念总会发生冲突,个人的想法也有很多错误,造成了一种奇怪的循环。
个人对世界的解释造成了所谓的世界观,用自己的世界观再去看现实,又会产生新的自我世界观,久而久之就会偏离真正的事实越来越远。
人生就是一个问题集合体,对于人性,从古至今有无数作品都在围绕这个主题表达和描写,各种各样。
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以往的经验,下意识的想出解决方式,一般来说问题有三大类,工作,感情和生活。
这三座大山是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个人生活风格从对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就可以看出大概。
作者认为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父母宠溺造成的,当孩子出现上课不集中精力,与人交往缺乏兴趣,调皮捣蛋,其内在都是因为自卑。
消除自卑情结,很多问题儿童的问题都能够解决。
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反映出来的问题则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在学校与其他人相处得好不好,和孩子的社会兴趣有关。
爱情是一种相互奉献的承担,两个人合作共同建立一个家庭,并且为之付出感情,金钱,精力等。是一种奉献能力的体现,但是如果一个人社会化缺失,他就会对爱情和婚姻失去兴趣。
为了生存,人类在不断适应环境中接受各种挑战,躲避危险,成就自我,人的身体总是在不断的努力进行维护和成全,这是进化而来的本能,压力会带来身体出现问题,比如说三叉神经痛或者是任何一个部位不是因为病变而带来的疼痛。
在自卑的驱动下,我们会做出更多行动去获取安全感,努力顺从理想去奋斗,这时身心发展就会处在比较健康和稳定的状态,自卑感也会随着成就感和自信的增加而慢慢消失。
自卑是幼年时期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和抗议,长大之后也会能够成为行动力量的来源,不过自卑也会带来逃避心态,不愿意面对挑战或者是与社会产生连接。
母亲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从出生之后第一个建立起联结的就是母亲,母子关系是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合格的母亲会影响孩子对伙伴的印象以及对其他人的信赖感。
溺爱则会造成孩子举止,思想,行动上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一旦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形成,将来很难在社会上与他人共事。
没有建立好母子关系的人,就会在依赖别人和压制别人上不断摇摆,责备别人,责备自己,人格不是天生而是与生活环境有关,母亲的社会风格能够直接影响孩子。
娇生惯养会让孩子对世界产生错误的理解,认为别人都应该为他服务或者是他才是支配者,因为现实与幻想世界的反差极大,这样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活着的意义就是发展自己,确保精神和身体能够平衡发展,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但是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精神领域,不了解的事物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不要限制新观念产生的可能。
作者师承弗洛伊德,但是到后来却与他分道扬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他强调人与社会的联结,强调童年影响。
今天的社会兴趣与过去相比,丰富了很多,选择多就意味着走弯路的机会也多了。
让孩子多融入社会,去亲身体验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走哪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