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季脉象与五脏疾病(五)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知道了五脏是相通,谁都不能有毛病,都可能致死。今天继续: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①,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②,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③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①不治:不及时治疗。
②“法三月”两句:指患病传变过程的快慢。
③死生:偏意复词,指死。
皇帝说,五脏是相互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如果五脏有病,病气会各自传行于其所克之脏。如果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么长则三个月或六个月,短则三天或六天,病气传遍五脏就会死亡,这是病气相克的顺传次序,所以说能辨别外证的可以知道病从哪里来 ,能辨别里症的,可以知道病的死亡时间,也就是说,各脏将病气传道克己之脏时就会死亡。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④。今风寒克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④风者百病之长也:六淫之气始于风,故称风为“长”。
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所以说他是百病之长。风寒邪气侵入人体后,就会使人毫毛竖起,皮肤闭而发热,这时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日肺痹,发咳上气。
如果风寒之邪侵入经络,出现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灸、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会出现咳嗽上气的症状。
弗如,肺传之肝,病名日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肝,叫做肝痹,又叫做肝厥,会出现胁痛、吐食的症状,这时可用按摩或者针刺等方法治疗。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⑤,腹中热,烦心出黄⑥,当时之是,可按可药可浴。
⑤发瘅:发黄。瘅:热中之名。
⑥出黄:小便色黄。
如果仍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脾,叫作痹风,会出现黄疸、腹中热、烦心,小便发黄等症状,这时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治疗。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⑦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⑧,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⑦冤热:蓄热,热极而烦闷。
⑧蛊: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就会传于肾,叫做疝瘕,会出现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浑浊的症状,叫做蛊病,这时可用按摩或用药物治疗。
弗治,肾传之心,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⑨,当此之时,可灸可药。
⑨瘛:指筋脉拘急相引一类的病。
如果还不及时治疗,病就会由肾传导心,发生筋脉牵引拘挛手,叫做瘛病,这时可用灸法或用药物治疗。
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如果仍治不好,十天之后就会死亡,如果病邪由肾传到心,心又将这种病反传到肺,就会引发寒热症,该病发生后三天就会死亡,这是疾病传变的一般次序。
今天的学习,告诫人们小病不要拖。
中国千年的医学宝库不能丟,难怪我们这边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己人满为患,医生护士不能准点下班,他们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