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套路:夹公仔机?其实是你的孩子被机器玩
孩子们爱玩游戏,但有些游戏是不适合的。
在街头最热闹的一角,一位胖嘟嘟小男孩在地上打滚,一边滚还一边嚷嚷:“我还要玩,我不要回家……”
他的身旁是一排整齐的夹娃娃机(也叫夹公仔机),很多小朋友和年轻人都在玩,他们一个个神情专注,生怕手一抖玩具就掉了。
小男孩的妈妈生气地冲孩子吼:“都已经玩了20块了,你夹不到怪谁呢?”
我很想跟那位妈妈说:“要怪妈妈,因为根本就不该让孩子玩!”
这问题我以前曾经提及,最近碰巧也有父母留言,说他的孩子每次看到街上的夹娃娃机都要“扑”上去,怎么劝都不走,有时投了几十块钱还要投……我常常给父母们的建议是,让孩子远离街上的夹娃娃机,宁愿花钱给孩子买一个玩具,也不要轻易玩。理由如下:
▲ 夹娃娃机,其实是披着可爱外衣的“收钱箱”
有朋友跟我说,去年春节,他家的孩子拿着压岁钱,一个人在几台夹娃娃机前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花掉了上千块,才夹回了3只毛绒小玩具!如果家长直接带孩子到玩具店买,也才100多块钱就能买到3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为什么孩子会做那样的蠢事?”朋友说到最后有些生气了,甚至觉得街头根本不应该存在这样的玩意。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很反感有人冒然伸手向我们要钱的嘴脸,其实夹娃娃机与此相差很少,它们仅仅是披着可爱外衣的“收钱箱”。为什么?
因为夹娃娃机的抓力大小和抓取概率,都是机器内置的程序控制的:商家如果想让更多的人玩,会设置夹子大抓力的时间稍长一些,抓取成功的概率高一些;如果玩的人多,商家便可以把夹子大抓力的时间稍短一些,抓取概率便会下降;并且程序还有混合模式,当收取到的币数到达一定数量时,抓取概率才会提高……总之,一切以人家的盈利为目标,所以孩子玩夹娃娃机的抓取概率,即能不能抓到玩具,是人家早已经设置好的,而对玩娃娃机的孩子来说,往往有“我掌握好技巧就能抓到”的心理假象。
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来说,已经不是一项纯粹的“游戏”了。
▲ 先把孩子吸引到这些机器前,背后存在行为设计学?
假设有一位小朋友,第一次在街头遭遇夹娃娃机并且被吸引到机器前,一些细节其实很常见:
驱动1:“妈妈,那边好热闹,我们去看看”
当孩子走在街头,看到前方很多小朋友和大哥哥大姐姐围在一起,从众效应先会给孩子带来了好奇心,“肯定有什么好玩的”;尤其是远远地便听到机器传出来的悦耳的音乐,以及人群传出来的热闹的欢呼声,“妈妈,那边好热闹,我们去看看”,从而驱使孩子来到机器面前。
驱动2:“哇,好可爱哦,我也想要”
玻璃箱装着色彩鲜艳、表情可爱的玩具,甚至是孩子爱看的动画片里的角色,把孩子的注意力深深吸引住了,“哇,好可爱哦,我也想要”。
驱动3:“一按一推,好简单啊”
到底如何能拿到这些可爱的玩具呢?孩子们便开始旁观,“一按一推,好简单啊”,看到简单的操作步骤,让孩子有“我也能”的心态;看到有人夹取失败,甚至还在内心“轻视”别人:“不就是操控按钮用夹子夹吗?这个很容易,那位小朋友好笨……”孩子的行动力慢慢在增强,甚至还在没塞币之前,就模仿别人在“一推一按”了。
▲逃不掉的心理“陷阱”,为什么孩子会越抓越停不下来?
曾经也有妈妈跟我说,她每次让哭闹的孩子玩完,总会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说:“你今天花了40块,只夹到了一只价值10块的玩具,如果用40块,你能买到4个。”虽然孩子很认真地听,但下一次遇到夹娃娃机,仍旧阻止不了孩子行动的步伐,“妈妈,我夹一下就好”。
大家一定听说过斯金纳箱,来自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B.F Skinner)的小白鼠实验。众所周知,斯金纳教会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获取食物丸,但是后来,“按压杠杆——获取一粒食物丸”的“游戏”,已经吸引不了小白鼠了,小白鼠只有在饥饿时才按压杠杆。
斯金纳便把奖励变成了随机化,有时小白鼠按压杠杆没有出现任何食物丸子,但有时一按压就掉进来好几粒,小白鼠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瞬间飙升,它乐疯了,不停地按压杠杆,根本难以停止。这便是变换奖励原则(Variable Rewards),奖励随机化,会让孩子更着迷。
类似的心理机制,也发生在孩子们玩夹娃娃机中。孩子们把币投进机器后,操控夹子有时抓不到玩具,但有时却非常轻而易举地抓取到玩具,并且还一连好几次都抓取到了!这可把小朋友乐疯了,变换奖励原则驱使他们不停地投币不停地抓……因为孩子每一次抓取到玩具时,孩子大脑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孩子感觉到很兴奋,兴奋感驱使他们继续行动,希望抓取更多……
除此之外,兴奋中的孩子常常会高度自信,总以为下一次也会这么容易;
倘若一连好几次都没有抓中,“扳本”心理也会让孩子继续——“已经投了这么多币,再投一次说不定就能抓到了”;
当孩子看到别人抓到了玩具,也容易自我欺骗,“别人行,我也行”;
尤其是当孩子有“我差一点点就抓到了”的念头,孩子也会继续……
▲那么,父母们该如何对待这些街头机器呢?
尽量别让孩子玩。从一开始便要远离,倘若一不小心,孩子便被吸引来到这些机器前,无论孩子如何渴望,也别让孩子轻易尝试。宁愿给孩子直接买一个玩具,也别让孩子玩。当孩子投了一两次币,发现没抓到,这时父母仍旧有“按暂停键”的机会,赶紧带孩子远离。当孩子得到“食物丸子”,便可能会掉进了被“斯金纳箱”操控的“陷阱”。父母们面临的,便是更多的闹心,就像本文开头的那对母子。
因为玩夹娃娃机,其实是你的孩子被机器玩,而不是孩子玩机器!
关键字:游戏陷阱、幼儿心理、亲子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