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交流
各位老师们,上午好!很荣幸能参加此次的交流活动,关于习作教学,我的状态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什么问题,就思考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今天只能与大家交流一下在日常习作教学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坚持写周记。
为什么要写周记呢?源于今年年初的收心考试,这帮孩子去年刚入三年级,初学写作,但是整个学期几乎是在家度过的,写作能力如何,在年初开学的收心考试上展现的淋漓尽致,抓耳挠腮的,东张西望的,冥思苦想的……当时在监考的我就在想,怎么解决写作下笔难这个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与练习少有关系,我就想着增加练习,但是又不能让孩子们产生对习作厌烦排斥的心理,所以我决定降低难度,适当的增加练笔次数,最后决定写周记,也就是一周写一篇习作,三年级习作默认的要求是不少于300字,但是一上来就写300字,肯定不行,我们就从150字开始,写一个月,以后逐月增加50字,到五月份的时候正好是300字,就不再增加了。实践之后,这个要求孩子们是能够接受的。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后,对于作文我专门做了分析,其他不谈,只看作文的字数,全班只有3名同学不到300字。我觉得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起码孩子们能写了,我觉得我的一个目的是达到了。
二、提供范文。
在习作课中,我常常会根据题目及要求,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写什么,怎么写,孩子们说,我用思维导图在黑板上板书。但是要让他们接下来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孩子又开始出现下笔困难的情况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几位孩子交流之后,有的说不知道怎么开头,有的说脑子里有,但是不知道怎么写出来,有的孩子说不知道写什么。听了孩子们的反馈,我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教的这些内容是零碎的,缺少一种帮助孩子们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篇文章的桥梁。
最后我决定决定提供范文,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以前的时候,在写作之初,我很少提供范文,一是担心限制孩子们的思路,二是担心他们会抄袭。但是现在我改变思路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米的情况下,其他担忧都是多虑的。
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模仿也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每次讲完习作要求和写法之后,我们都会一起研读一篇范文。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小小动物园”为例,我们就学习了一篇范文《我家是个“动物园”》,学习如何开头,怎么结尾的,分析小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如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将事情写具体,突出人物性格的。事实证明,这比只教孩子们选取典型实例,用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效果还多了。有了直观的范例,孩子们清楚了怎么具体去写。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在我们的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经常会出现小练笔的要求,我一般都会让孩子们在课上写一写、评一评。我觉得比较好的内容,也会让还孩子们试着仿写。比如在教《麻雀》这节课时,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这个片段写得很精彩,短短几十个字,屠格涅夫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将老麻雀的勇敢无畏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从网上找了一个相似的视频,几只狗围攻一只小猫,老猫英勇拯救小猫,吓退大狗,孩子们看得聚精会神,然后仿照作者的写法,将老猫救小猫这一过程写下来。课上提问了三个孩子写得很不错,课后收起来之后,翻了一下,大约有二十五六个孩子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
四、制定习作评价量表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结果。”我就想在习作教学中引入评价量表,从本学期第三单元开始设计评价量表,和学生一起根据评价量表学习作、写习作、评价习作。附上本学期已经使用的两个量表。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评价,组长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为组内每位成员的小练笔进行星级评价。评价完成后,根据提出的意见课上修改。评价量表刚开始使用,具体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和数据去验证。
以上几点是我在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在此仅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