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下)
道家谋略,其用在取;儒家思想,其用在安;法家原则,其用在御;阴阳家论,其用在识;墨家人才观,功为尚贤纳士。寥寥几千字,即将各家思想精髓清晰功用、画龙点睛,端是哪一“难能”二字了得!
有别于企业管理,绝大多数的个体投资者或投机客,还没有将投资投机的行为企业化,投资投机的出发点也大多不是为了守业保值或者进出口行业意义上的套保对冲,基本是为了套利和创富。对应于此,儒家之安、墨家之人才观,在此阶段可为所用之处寥寥。然,道家取之谋略,阴阳家识判之术,以及有确保知行合一功效的法家之御,自然就成了我们应该更多去了解、感悟和应用的。这种态度,就是我一直倡导的,无论实践还是阅读,都建立在开放心灵基础上的扬弃态度,或者人们将之定义为“实用主义”的。
上篇中,我们着重对兵书中所阐述的“柔刚弱强”进行了辩证的肯定和否定,表面上看,这种反传统的观念也许会让人有哗众取宠之感,但其真正内涵的态度就是扬弃,也就是兵书中所论及的“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只有秉承这种辩证的态度,对这哲理深蕴之作才能真正的看懂、用对。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君主制所推行的简单拿来主义和接受主义,已经在大众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惯性烙印,但产生基础却是统治者统治的便利,进而剥夺了人们思考和辨别的权利。遂,上篇强调,无论刚制柔还是柔克刚,必须首先建立在对抗的前提下,制才有意义,制,必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客观的将人与市场进行对比之后,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市场与人,因没有对抗的可能,便没失去了成为对抗关系的基础,继而推导出,投资者和投机客首先应该从思维本原上改变的,就是这种对抗关系的观点。今日下篇,在端正了关系、思维和态度之后,让我们来进入交易真谛的主题,对兵书中的“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深化理解和感悟,进一步明确不应对抗、而应跟随的核心交易理念。
当事物的本末还没有彻底显现出来之前,常人是很难认识它的本质的,也不可能每次都准确的预测出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形式。天地玄妙无极,运行变化无常,军事斗争中的敌我态势就是一个表象的例证。具体来说,就是兵书中阐述的军事上要随时根据敌情变化而变化,不固守己念,不贸然行动,而应随敌人的行动变化而随时更改或者采取适当的对策。人们大多贪强好胜,但却很少有人能明白刚柔强弱的转化规律和其内涵的幽深精微,但是,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个微妙的道理,方可保身无虞,历史上所有有大成就者,无不是因为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抓住最好的时机,并巧妙运用来以变应变。
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能够做到。
知,需借之以阴阳,要对不同交易品种的运行历史进行归纳、统计、总结,以掌握不同品种的各自市场运行规律,即性格特征,然后得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概率结果;懂,需求之以道,要对自己多年来完结的全部实际交易进行分类、统计、总结,用事实来纠正原有思想上的偏颇,用事实去去除原有心理上对某些已知正确理念的怀疑,由知道进化为懂得,只有懂得,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坚信其正确性,这才是觉悟;最后,做到,必须借助之以法家之御。以上,就是我能力范围内所理解的交易真谛。人,总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才会知道,即,知阴阳、解盛衰、悟荣枯;然后,也还是要通过足够多、足够疼的经历后才能由知道上升为懂得,即因觉悟而坚信、深信,升华思想、不为术缚;最后,还是要在更多执行经历的不断思考中,才能感悟到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并存,以及理性不可能对感性永远、绝对的控制,之后才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法家之御来约束投资投机中的行为,逐渐做到知行合一,渐渐步入长期平稳盈利的殿堂。天资越是聪慧者,越是跳跃不得,越是走不得捷径。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寥寥八个字,愚钝如我,却实在是花了太长时间才真正的“懂得”,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懂得”,而不是“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记不得准确的表述,大意是说:愚钝的人,总是要从自己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而智慧者,往往能从别人的得失中感悟,并缩短自己弯路的过程。我也曾是这种言论的拥趸,并自诩了好多年。从懂事开始,我便始被认为是聪慧一族,因为无论是什么东西,我总是大多能比别人上手的速度快、领悟的程度深,学习、运动、工作、对新生和突发事物的理解,无不如此。于是,在亲属、朋友的一片赞誉声中,众口铄金下的常人思维惯性导致了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习惯于将自己区别于常人,现在想来,着实可笑。在投资投机的道路上,一晃16个年头走过,人终于了解,“知道”只是一个智力和悟性的范畴,“知道”距离“懂得”实在千万里之遥,但有时也仅仅页纸之薄,晋升到真正觉悟、“懂得”的层级,以我而言,竟全部需要自己的成败得失,借不得任何外力。
“顺势而为,轻仓小量”,是众所周知的交易格言,我自然也从入行之初就“知道”了。但是,真正觉悟其中深意,做到“懂得”、深信、并坚持执行,却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原因何在?只因我太聪明,一直愚蠢的以为自己太聪明。之前很长时间,总是因为自己有过很多次对不同品种顶底接近完美的预测和交易经历,就片面的认定自己聪明过常人,甚至聪明过市场。于是,在大多数顺势而为的交易之余,总还是偶有逆势之举。原因决不是虚荣的为了哗众取宠或者要显得特立独行,而是就是愚蠢的觉得自己聪明,可以做到。这就是“知道”和“懂得”的差别。结果是,一次逆势的错误中,只要一次,因为感性战胜理性导致的没有纪律保护,市场就将你打回原型。只是“知道”,却不觉悟,自不“懂得”,这次躲过了,总有一次躲不过,用我一个朋友的口头禅讲就是“早进城晚进城”,最终结局不会改变,发生的时间早晚而已。经历不多的投资人会对此不解,逆势错了也不要紧啊?坚持止损纪律不就行了?而所有有多年经历的老投资人却都会了解,在这只是知道而不懂得的层级,一切的法家之御都没有绝对效用。你设定的东西,你同样可以更改,规则人定之,人亦可改之;即使有人监督执行,只要不建立在法人行为下的法律强制监督下,你的权威仍然会将这种监督践踏得一无是处,因为没有人有能力向你的权威挑战,也没有人愿意承担不按照你的意愿更改,而可能带来的一旦错误的责任。
贪婪恐惧是人性,期望侥幸是人性,不愿意轻易承认错误更是聪明者、自负者的共性特征,历史的进程告诉了我们很多:
1,股神巴菲特近日宣布,在本次金融风暴中,证券投资部分的损失约为136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过去一年自己在股票方面的损失超过了整体投资的30%,从现在的市况看,应该又超过了这个比率。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估价格与价值的乖离,但事实是他不但从来不看重趋势,也不在意趋势,表现行为即是逆势买入,所以我之前有“如果金融危机转化为类似1929年的大衰退,巴菲特也可能晚节不保”之说。
2,海龟法则的创始人理查德丹尼斯,其管理基金十几年的平均收益,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无人可比,所有基金经理都以其为师、为楷模,无人可望其项背,但1985年一次大的逆势无纪律行为,一次其自行制定后又被其强行修改的止损比率和逆势加仓,导致了基金下破50%亏损限制被予以摘牌,他也因此结束了他的投资投机生涯,退而从政。
3,十九世纪初最声名显赫的投资客杰西里费弗,四起四落,他的空头交易一度将影响到美国衰退的时间,其交易影响力可见一斑。他的«股票做手回忆录»更始终为我钟爱。但最后,正是他自己再一次的逆势交易,并违反了他在他的书里一再强调的交易规则和纪律,导致他在最后一次破产后吞枪自尽。许多人认为他是因为负债规模而自杀,但我想他的自杀一定与人的理性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战胜感性而失望有关。
4,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逆势抄底,结果破产。
5,巴菲特另一个老师费雪,虽然预见19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在下跌中逆势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一蹶不振。
6,大鳄索罗斯,1987年前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巨大,逆势放空日本股票,结果惨败,日本股市牛到了1989年。当时,索罗斯在华尔街评论上鼓吹美国股市会坚挺,日本股市将会崩盘,而结果正好相反,美国股市崩盘了,日本股市却坚挺,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当年损失了32%。
7,上海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当初从台湾股市1000多点进入一直做到10000点,然后把股票全部抛掉,完成巨额盈利,并坚持握有现金。后来台股上冲到12000点之上后开始下跌,当跌到7000点时,她认为进入合理价值投资区间便满仓逆势买入,结果后来股指又跌掉了5000点,她不得不全部认赔清仓,三年的财富又都化为乌有。
8,香港业内名人曹仁超,1972年香港股灾前1200点看空,结果差点被公司解雇。1973年港股达到1773点后大幅下跌,老曹因躲过大熊自然信心百倍,遂在1974年7月港股跌至290点后认为可以捞底,拿全部积蓄50万港币结合融资逆势抄底,全仓买入和记洋行。当时该蓝筹股已从1973年股市泡沫的高点43块跌到5.8元,看似很低了。但后来5个月,港股再度跌至150点附近,和记洋行更是跌至1.1元,老曹无奈斩仓,亏损80%以上。
他们无疑都是聪慧有加之人,对交易的铁律也全都“知道”,却都没有能够真正“懂得”,更不知道在自己的绝对权威下,如何用法律形式来进行法家之御,来约束自己、控制风险、控制感性,去“做到”,失败的结局自是必然。
如何确定趋势,是一个“术”的范畴,是建立在大量统计基础上的概率结论,既然判断趋势也不是百分百正确,那么自然同样一定也需要法家之御去保护;“顺势而为,轻仓小量”进入岛对“术”的具体化操作范畴,而其背后的的核心理念,就是这«黄石公三略»中的“不为事先,动而辄随”,以及“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表达的是一种觉悟后的喜悦。朋友们,你们呢?
(再次感谢名为marsv9v9的交易同好发来“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的回复,以引发我对后句“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的进一步肯定和更深层面的思考感悟;另外,还要感谢名为tomkwok的同好之“势强则顺,势竭则徊”的分享,下一篇将对此“术”之理解于大家展开探讨。还是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有这样思想深度的读者可以交流,我倍感欣慰,希望大家在互相交流启发中,都能够早日觉悟。)
三历搁笔于2008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