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威将军徐积诚归宗与趣闻
潜山源潭徐家楼,道光二十四年,一个幼失怙恃的孩子徐积诚降生。红巾乱起,他随父流离巢县,父子失散后竟为乱军裹挟而去。命运如浮萍,终被湖南朱姓人家收留,改名朱星贵。少年投身湘军,随左宗棠转战南北,浴血疆场。光绪二年,他五次建功于甘肃,获“信勇巴图鲁”名号,官至提督衔记名总兵,声名显赫。
归宗奇缘:席商报信
光绪十一年,徐积诚于西宁之战腰肘负伤,回湖南养伤。一日,军中来了位余井贩席商人,因货款难收,经人指点求助于将军。商人道出乡音故里,徐积诚心头猛然一震——乡音如暖流,瞬间融化了他半生戎马铁血铸成的硬壳,潜山徐家楼的轮廓,竟在异乡商贩的口中清晰浮现!他紧紧攥住商人的手,仿佛握住了失而复得的半生故土。
他立即倾尽历年战饷,为朱姓养父母购置良田三十亩,以报养育深恩。随即上书左宗棠,详述身世,恳请复姓归宗。朝廷感其忠义,允其所请,从此,朱星贵终得复归徐门。
乐善仁心:惠泽西北
将军一生为国征战,戎马倥偬,念及家乡时却常怀愧疚。他寄回俸禄,嘱托家人于鲁坦河上架桥,于源潭街头及杨泗岭上设茶亭,欲以利济桑梓,泽被行人。可家人却广置田产,将建桥修亭的嘱托尽数抛却。
将军闻此,痛心疾首,从此再未寄家中半分资财。他遂将仁心倾注于西北——起闸坝,濬沟渠,平道塗,修桥种树,不遗余力。史载“行人歌德”,其气象如朝阳初升,百姓感念将军恩德,每当他调任,皆敬赠“万民伞”,挥泪相送,那伞竟有五六把之多。
大刀传奇:仁武安乡
将军神力与仁心,在乡里更传为美谈。其家人曾为争一处风水宝地,与另一望族各聚打手数十人,剑拔弩张。适逢将军省亲,问明缘由,立遣散众人,工钱照付,自己只身手持双刀而出。众人屏息,只见他一个单飞,身影轻捷如燕,已越过稻场;再一点水,竟又掠过近二十米宽的月形塘,立于对方众人之前。众人目睹将军神威,无不震骇,纷退散而去。
将军更嘱家人将此风水宝地让与对方,其豁达仁厚,顿化干戈为玉帛。那把传奇大刀,大炼钢铁时曾于老宅墙中发现一柄,刀长逾一米,厚寸余,虽无锋刃,其势犹沉,众人惊称重八十斤。此刀曾交于县上,后竟不知所踪,唯余传说在风中铮铮作响。
将军一生,如那柄厚钝无锋却重若千钧的大刀——疆场之上,寒光所向,是冻血凝刃、臂骨可见的寸土必争;乡梓之间,仁武并举,是跃塘息争、深藏锋芒的厚德载物。他自乱世尘沙中走出,最终以忠魂烈魄铸成一座丰碑,矗立于家国山河之间,无声诉说着何谓“建威”,何谓“归宗”。丰碑,矗立于家国山河之间,无声诉说着何谓“建威”,何谓“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