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杂记:学蔡邕笔论(2035/30/220622)
20220622 16:08
今天的书法启蒙课学了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 。书法理论确实要先在动笔前就要有所了解。学了后才知道,怪不得我总是写不好字,一个原因是我总是调节不好自己的情绪,没有开阔的胸怀; 另外还因为读书读得少,缺乏深刻的思想和非富的想象力。要好好学习。先调节好情绪,另外,除了书法书也要多读些别的书,让自己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不再为一些事烦恼,好好享受生活的好和美。
01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候。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善于总结前人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3945534/519139e67dd92f28.jpg)
著有笔论和九势,创飞白书。
02
笔论
【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评点】
书家精神的好坏,对其书法创作的效果关系极大。迫于事势,情绪不好,就是有最好的毛笔,字也不会写的好,只有胸怀潇散随意,精神集中,如果工具也好,写出的字就会佳妙。
【译文】
从事书法活动,要散淡心智。动笔之前,须心胸舒展,任凭性情恣意,继而挥毫书写,若是被迫应事,即使用中山产的兔毫佳笔,也写不出佳品来。在书写之前,还要静坐默思一番,将适意的构想记忆在胸,言不出口,气息平和,聚精会神,如同面对圣贤至尊,那就没有写不好的。作为书体的间架结构,须赋予它多种的形态,譬如:犹如端坐行走,犹如飞翔舞动,犹如往来回转,犹如俯卧腾起,犹如愁苦喜笑,有的犹如虫食木叶,天然雕饰,有的如同利剑长矛,威风凛凛,有的如同强弓硬箭,遒劲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烧,有的仿佛云烟迷雾,若隐若现,有的好比太阳月亮,光洁明媚。总之,在字体结构的纵横分布中,广为汲取自然现象的美妙风姿,方能称得上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1]
03
《九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对于当时书法审美,以及书法用笔的总结和理解。蔡邕在九势中提出来著名的中国书法早期审美——“肌肤之丽”。是如精致细腻的肌肤般美丽,说明当时书法在追求精致美丽的古典美。同样,书法之美也来自于用笔的变化多端,姿态万千,而中国书法独特的这种艺术形式,蔡邕也在此总结了其根本之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因为中国书法使用的工具——毛笔,是柔软多姿的。相对于蔡邕所写书论《笔论》,《九势》更加具体的讲述了九种用笔方式,这几种用笔方式均是以中锋用笔的情况下进行,“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而这种用笔方式是篆隶笔法,在东汉时期篆隶盛行,楷行草均处于萌芽状态,用笔力求浑厚中正,藏头护尾。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文
书法源自于自然,自然形成,阴阳就出现了;阴阳的存在,跟随的出现了强弱盛衰之势。用笔藏头护尾,气力便在字中,下笔用力,应该如美丽的肌肤一样。所以说:笔势到来不可阻止,笔势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笔软才能产生千奇百怪的姿态。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即使没有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