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千,情定东坡(人生态度篇)

2020-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Vivian_wwl

        苏东坡这个人,着实是宋代文坛的一股清流。他具备着诗人身上的特质——才华横溢且情感细致,也经历过不少文人墨客皆有的命运多舛。作为历史的“看客”,我们见证着苏轼从名动京师的盛誉跌入乌台诗案的泥潭,从黄州后的东山再起到再次流落颍州,从朝廷大赦后的复任到北归途中的客死常州……一代才子就此在命运的深渊中陨落,徒留千古绝唱。但如果你渴望从苏东坡的诗词中读出大喜大悲的波动,亦或是怨天尤人的绝望,那恐怕是无法如愿以偿了。

        之所以认为东坡先生是宋代文坛的清流,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他的作品酝酿出的情感之独特。没有过多对命运的抱怨愤恨,没有因三起三落而自怨自艾,更没有因壮志难酬而意志消沉,相反,他的文章,总能让人于豪放不羁中读出一颗直率丹心,于山光水色中读出一种乐观豁达,于婉约蕴籍中读出一种情深意切……字里行间,有郁闷,有悲哀,有感叹,却独独没有绝望。比起文学素养,苏东坡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一个乌台诗案将这位才子发配到了黄州。按照历史上“似曾相识”的剧情发展,这个人生低谷应当成就了他融化在诗词中的愤愤不平。却不曾想换来东坡一篇洋洋洒洒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位官场失意的八斗之才,怀揣着壮志难酬的心绪,与好友共同漫步承天寺,然后对月吟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中萦绕着浅淡的忧伤,但更多的却是苦中作乐的旷达,还有宠辱不惊的包容。

        密州的中秋,苏东坡望着浩瀚苍穹上的明月,一边思念着多年未见的兄弟,一边感叹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阖家团圆的佳节,花前月下的美景,对常年流落在外的浮萍游子们却徒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苦闷。一首《水调歌头》,看似写尽月色朦胧,饱含思亲之愁,背后却折射出人生之理。既然自己注定无法与所念之人共赏明月,那便举杯痛饮,将思念化成绕纸柔情,缠绵成诗词歌赋寄予圆月,以献上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月夜泛舟赤壁,触景生情留下千古绝唱。不被重用又如何?且看我驾一叶轻舟,以鱼虾为朋,以麋鹿为友。仕途不美好又如何?不过是天地之间,物各有主罢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得不到功名利禄又如何?我还有江上之清风,有山间之明月,还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既然被世界遗弃,那我便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为一个朝廷官吏,他怀揣一身抱负,只想为国效力;作为一个文人墨客,他满腹经纶,文成惊风雨,笔落泣鬼神;作为一个芸芸之辈,他寄情日月星辰,以山水为伴,书豁达之诗,表乐观之情……世人皆夸赞东坡之诗词为豪放派之代表,而在我看来,他婉约柔情的一面亦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一股清流,演绎着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的人生剧本,却丝毫不会让人看了黯然神伤,反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命运本就是浮浮沉沉,唯有宠辱不惊方可更好地品味人生百态。风也好,雨也罢,既来之,则安之。等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