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好了吗?
离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6年。
5年里,我度过了我的大学和研究生时光。在初入职场的半年时间里,我又想起这部电影。
因为工作中太多的突如其来让我措手不及,我想从它这里再次寻找答案。不出所料,它就像菠菜之于大力水手,让我重获力量。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随着时间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人们心中的地位早已超越《阿甘》。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因被误判杀害妻子及她妻子的情人而进入肖申克监狱,被判处终身监禁。
和其他进来的犯人不同,安迪未曾被这里的气氛打倒。未过多久,安迪尝试接近囚犯中颇有声望和“什么东西都能搞到”的瑞德,请求瑞德帮自己搞来小锤子,两人因此逐渐熟悉起来。
在度过狱中最初的黑暗日子后,安迪凭借一次机会大胆向狱警头子自荐,从此开始慢慢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帮助狱警头子和典狱长逃税、洗黑钱,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管理层的信任。
同时,安迪还坚持每周如一日向议会写信,请求议会拨款为监狱建立图书馆,让犯人们重拾书本,帮助很多人考取了学位。他在犯人中逐渐受到礼遇。
在一切似乎平静如水的表面下,安迪却暗暗朝着自己心中的渴望和自由不断前进。日复一日地坚持,他终于凿穿了监狱的墙壁。最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钻过墙洞,敲破下极臭无比的下水管道,爬向了自由的另一端。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讲述安迪如何成功越狱的故事,反映了人性的坚强和毅力。这样理解没错,但显然和它豆瓣电影TOP250排行久居第一的地位太不相称。
**有人说,它讲述的其实是被“体制化”的人如何进行自我抗争的故事**。影片借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的遭遇和瑞德的旁白之口阐述了这一问题。
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被关押了50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50年的监狱生活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
当他得知自己终于获得假释,可以重获自由时,老布不但没有心生喜悦,反而精神上难以接受。在监狱里,他多少还是个图书管理员,受到犯人们一定的尊敬。可一旦出去,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为留在监狱,老布不惜举刀挟持犯人,甚至动了杀人念头,以求在狱中继续服刑。安迪和瑞德化解了这场危机,老布得以假释出狱。
然而,出狱后的老布,终究没能适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老布入狱前,街上才能零星见到几辆老款汽车,如今街上的汽车多到已经让他不知如何过马路。因手脚缓慢,给他找的超市打包员的工作也不再能胜任。
最终,找不到生活意义的老布,选择离开这个人世。
正如瑞德所说:
> 期初,你讨厌它(监狱);
然后,你逐渐习惯它;
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
这就是体制化。
**一般的人,看别人提问题。**
**优秀的人,自己发现问题。**
**伟大的人,努力解决问题。**
在影片里,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除了安迪,绝大多数的人就这样被监狱环境默默地体制化掉,甘心那样的生活,渐渐失去了抗争的勇气?
影片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只是单纯提出和讨论体制化这个问题,而更是通过安迪的遭遇,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曾一度觉得,肖申克监狱就像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缩影,而安迪则是那个从集中营中幸存的,后来创立**意义疗法**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
他的家人都在集中营中死去,唯有他因为医生身份而得以幸存。后来,他写了《活出生命的意义》,成为心理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图书之一。
通过弗兰克的角度,来反观肖申克监狱里的众生,或许我们可以接近问题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
人类对于“意义”的需求,比我们自己以为的要强烈很多。大多数人根本就无法忍受“无意义”。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不断将巨石推向山顶,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滚回山下,他必须再将巨石推向山顶,如此反复,永无止境。
**这根本就不是体罚,而是在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谁能忍受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无休无止地做下去?**
让犯人整天从事毫无意义的体力劳动,再也找不到对生活的追求。迷茫和空虚,才是压倒他们抗争勇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安迪则努力让自己远离这种处境,他冒死自荐,从而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创造一些什么。于是,在他替囚友赢得啤酒,在他让全狱犯人听到意大利音乐之时,他的脸上才会露出难得的微笑。
**通过创造价值,安迪一直在补充自己逃出监狱的能量**。一次次的挫折未曾真正击倒他,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样整体无所事事下去,不能那样泯然众人下去。
很多人提到“相信”的力量,觉得这种力量可以超越一切客观环境,是纯主观的存在,正是“相信”才帮助安迪重获自由。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正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太迷信自由意志**。大脑控制行为,但还有很多因素在控制大脑。**没到具体环境,就无法预料自己的想法**。
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原因就是第一次的打击带来了心理上的受挫,原本支撑你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如果这时你不能果断放弃原来的意义,重建新的意义,那你的精神世界就从此被击垮**。
安迪和所有犯人一样,遇到的第一次打击是“入狱”。
跟安迪一起进去的那个胖子,没能熬过第一晚,因为他不肯放弃原来的意义,不肯接受现实,熄灯之后大声哭喊,最后被狱警头活活打死。
安迪则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让一个个小的成就始终支撑起内心最终极的渴望,才不至于被现实的残酷所击倒。
这对于大多数身处“体制中”的人又有何启示呢?
其实有两个选择:
**一是承认待在体制内的意义**,在体制中寻找到能发挥自我能力的位置,让自己不断创造价值,不断有新的体验,以此与体制融合。
**二是一心离开体制**,视体制为暂时的栖身之所。在体制内实现自我的同时,不断打磨走出去的本领和技能,直至机会成熟,头也不回地离开。
最怕的,其实是既想享受体制内提供的“安全感”和“福利感”,又一心望着窗外,觉得体制内生活禁锢了自己。这种来回的挣扎除了消耗心理能量,没有任何意义。
你,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