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盛典
——记互助脑山地区丧葬习俗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幼年到生龙活虎的中青年,再到迟暮的晚年,期间会因社会环境,际遇和自身的因素而过着不同的生活,有财富的多少不一,社会地位的高低不等,身体状况的好坏。而当生命进入最后的时刻,抛下生前的种种恩怨,舍弃亲人离去的时候,除了自己的一副肉身,什么都带不走。而生前所具有的一切名利地位也不会让你在死后享有更多的礼遇,所有人在唢呐的悲切和亲人朋友的哭啼喧嚣中结束自己或功成名就,或穷苦悲戚的一生,为几十年的人生旅程画下圆满的句号。
“大礼通天下,小礼随地方”,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各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成为一方人坚守的礼仪规范和行事准则。
以我的家乡,一个坐落在祁连山支脉达坂山下,民风淳朴的小山村为例。这里山势缓和,门前有小溪潺潺流动,泉水叮咚作响,地势低缓的山坡仿佛是一座天然屏风,屋后向阳的山坡像一个坐着的巨人用宽厚的胸膛护佑着世居这里的村民。这里民风淳朴,礼仪规整,世世代代恪守着祖上的规矩,无论婚丧嫁娶抑或平常生活都将祖训家规铭记在心,妻贤子孝,夫唱妇随。用这些礼仪规范教育出一辈辈年轻学子,走出大山,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为祖辈生活在这里的父辈光耀门楣。
这里也有着自己的丧葬习俗,一个人无论生前有多么显赫的地位,多么富庶的家产,在亡灵升天后都会按照祖传的规程举办丧葬仪式。
亡灵升天的第一时间,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僵硬之前请来本家的老者为其穿老衣,一般要求男穿单,女穿双。男人最少七件,女人最少六件,依次增加,按衬衣,夹衣,布衫,绑身(互助地区一种类似于长衫的衣服)的顺序穿着。然后将亡人头朝南,脚朝北的停放于专用的木板上,脸上盖上烧纸,名曰“隔魂纸”。摆上灵桌,献上十二个大馒头,俗称“倒头献子”。
亡人停放妥当以后,请本家德高望重的老者来家里主持一切事物,家中儿子这时一律不管家中大小事,全都交于“丧主爷”。找一位识文断字且负责人的人负责一切财务开支,称为“礼官。”再请一位“礼宾”,负责丧事期间的祭奠活动中一切大小事宜,俗称先生。
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先生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他是能与神直接对话的人,上达天庭,下至地府,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提一杆羊毫书写祭祀铭文,禀告天神,祭奠亡人,抚慰生者。先生需懂得天文,地理,风水,易学,卦象学,文学等各方面的才学,且口才极佳,善于把握人的情绪,在祭奠活动中让人听了他念诵的祭文而心生悲切,对亡人的怀念愈发深厚,恨不能紧随其后将他找回。而在高龄老者去世的喜丧中,为取乐的瓜女婿念诵的祭文又诙谐幽默,让众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他的博学,机智。
然后找阴阳先生看下葬的日子,一般会五天内选择一个吉日,也有七天,九天的,但是少数,自我记事起,就听说过一个老人因为没有吉日,在家里停放了十一天。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这期间有时会遇上“重丧”,就是在最近的日子里还会有人亡故,这样主家就会让木匠做一个等同于棺木的小匣子,叫做“重丧匣子”的小棺木和亡人一起埋葬,就算是攘解了。
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丧主爷”安排当家跑全通知亲戚朋友和当家。安排青壮男子料理丧事期间的肉类蔬菜。安排精干女人帮厨。“丧主爷”则亲自去给亡人的娘家或外家下帖,称“报丧”,带的帖子称为“报丧贴。
丧事第二天,先生写好挽联,亡牌,做好引魂幡后就准备成孝,俗称“成服。”众孝子和当家跑全跪在亡人灵前,长子穿孝衫,戴麻冠,孝衫用白扣布一丈二,从头到脚一片白,腰扎麻绳,手持丧杖,寓天圆地方之意,即“披麻戴孝。”丧主爷给长子身后用一根长绳挽成结,意思是父母亲养育之恩深重,生时没有全部报答,如今驾鹤西去,更是报恩无望,便以这样的方式减轻罪责。绳子下方有一方白纸,上写“哀哀吾父,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極”。如果去世的人是母亲,便改“吾父”为“吾母”,其他不变。俗称“背书。”其他儿子和侄子穿孝衫,戴麻孝。女婿穿孝褂,跑全家下戴白孝。已婚女眷戴六尺长孝(俗称搭头),儿媳,侄媳,姑娘穿蓝布衫。上面再穿白孝衫。未婚女眷戴四尺长孝,女眷除未成年小女孩外,其他钧着蓝色长衫(俗称布衫子)。孙子辈的孝头缝红布,重孙缝绿布。
这种着装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逐渐完善,形成典型的丧服制度。
先生主持“成服”礼,敬献祭品,读祭文(吊文),举哀入位。
接下来是书铭旌,先生请执事者敬献祭品,请奏乐者奏细乐,将一丈六尺的红绢布铺开。上书:恭铭(男)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故先考X公讳XXX。中间写:生前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一生简朴,抚养子女,任劳任怨,克己恭人,教子有方,功苦皆备。落款写:骑鲸仙逝享寿XX,柩前行之锦帛。
恭鞔(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故先妣大淑德XXX儒人耋寿XXX生平:慈惠温良勤俭持家,抚养子女,力耕南亩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克己恭人,教子有方,功苦皆备,享年X旬晋X跨鹤仙逝。柩前行之锦帛。
最后,用红纸写题者名讳及职贴于左下角。用长木杆将铭旌悬在灵柩右首,下葬时取下红纸覆盖在灵柩上。
“成服”礼之后的黄昏进行请亡仪式,由先生,吹鼓手丧主爷率一众孝子面朝祖坟的方向烧纸,先生读祭文(这里称为请帖或招请文)。意为请亡人的三代宗亲及已故乡邻来家,同亡人一起接受吊唁。
第三天,陆续有亲戚朋友隔壁邻舍前来祭奠,俗称“填献子”。主家用备好的席面款待。旧时,生活条件不好,席面是十大碗,由一道全盘,两道下酒和八碗肉菜组成,荤菜主要有红炖,排骨,丸子等,素菜有油炸洋芋,大头菜,酸菜,粉条,发菜鸡蛋等。后来,生活条件随着社会的变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常说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寻常日子都过的富足滋润,婚丧嫁娶的大事上更是紧跟潮流,将原来的十大碗换成了八盘,在原来老八盘的基础上新增了许多,这些变化足以展现出如今农村的幸福新生活了。
席间,丧主爷帅孝子给众亲戚朋友告席,感谢大家前来祭奠。丧主爷作揖行大礼,孝子叩首以示感谢。
第四天也是以待客为主。下午客罢进行取水仪式,众孝眷由吹鼓手,先生,丧主引领着前往村庙焚香诵经,到有泉水的地方取水,以告知龙王家中有人亡故,请他保佑亡人早日升天,九泉安康,在世的亲人平安健康。取来的水供养在灵堂,沐浴亡者灵魂,下葬时将水洒入墓坑。
亡人如果有女儿或姐妹,便会为他(她)裱材。用红绸子,蓝绸子,绿绸子装饰棺木。蓝绸子糊在棺盖里面,代表天空。用黄色锡箔纸剪太阳,银色锡箔纸剪月亮和北斗七星。绿色代表绿(留)子绿(留)孙。
姑娘们请厨房炒菜,然后打点吹鼓手为其奏乐。棺木前敬献馒头一付,行表梓礼,敬祭品,先生读祭文(饰文。)意为向亡人夸赞棺木,传达女儿们的孝顺,请求保佑儿女们平安健康。
最后面是整个丧事期间最重要的环节,这时候亡人的娘家或外家该来了。这时丧主爷会安排跑全在门外放下接桌迎接娘外家。丧主爷亲自到门口迎接,等贵客落座,两个丧主爷上前作揖禀告家里行的是啥营干,空茶,枣儿茶,馍馍茶依次敬上。接下来桌子正中摆上一盘骨头,代表来人是给亡人来做主的人,称为骨主。这时候“骨主”要向丧官问话,问亡人因何而亡故,给他(她)穿了多少件衣服,棺木制作的材料规格,丧事的规格等一系列问题,如有不肖子孙会在此做出惩罚,子孙不得反驳。在老一辈的人中,做为“骨主”一方和主事一方都会派口才极佳,懂得这些说辞的人,因为这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的一种评判活动,如有一方什么都不懂,便只能打哈哈了,因此也会引来“骨主”的不快和执事丧主爷的尴尬。这种形式俗称“摆答”,即给丧主爷和孝子们作难,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东西逐渐被时间的尘埃掩埋,年轻一辈的人已经很少刻意的去学习这些东西,即便是去做“骨主”,也很少有人为这些繁文缛节争的面红耳赤,大多数都会一番客套之后结束。
接下来是大祭,这项活动由先生主持,先生提前写好了祭文,一众孝子规规矩矩的跪在院子里,听先生诵祭文,讲亡人生前如何有德,拉扯儿女何等辛苦,老年如何艰难,儿女们又如何孝顺等等。
首先祭丧主,丧主行祭奠礼,拜祭亡人。
亡者是男子祭中供戊己土神,亡者是女子祭灶君。执事者敬献祭品,先生读祭文(祝
文),祈求众神保佑亡人九泉安康。
再祭娘外家。
再祭亡人的平辈人和亡人的伴侣。
然后祭大孝子。
大孝子行三献礼,头一次由执事者敬献祭品,孝子行三拜九叩之礼,后退。为初献礼。
然后祭孙子,外孙。
再祭大孝子,执事者敬献祭品,孝子行三拜九叩之礼,后退。此为亚献礼。
接下来祭姑娘,女婿,外甥。
最后再祭大孝子,为三献礼。执事者敬献祭品,先生祭哀文,孝子举哀。
在整个大祭的过程中,最后先生读的哀文是整个葬礼中最为悲切的祭文,往往令闻者动容,观者落泪,其行文讲述亡者生平,一切劳苦,功德皆用押韵的文字,加上先生富有感情的诵读,让在场的人仿佛亲眼看到了老人一生的辛劳,挣扎和面对困难毫不退去的坚定,在拉扯儿女的艰难曲折中的坚韧。
在一阵肃穆后,听见先生读到:维公元XXX年X月X时谨以清酌时馐之仪致祭于
“父亲大人的灵位前曰呜呼 晴天霹雳天地昏,堂上父亲登西程,儿跪灵前珠泪滚,哭去三魂跑二魂,该死阎君人人恨,无常鬼吏不奉情,好人歹人都收命,善良邪恶都不分。我父在世很恭敬,从不欺负一个人,修桥补路很展劲,同情贫困起善心,勤俭节约守本分,不嫖不赌顾家庭,生平到老都发奋,为儿为女苦劳奔。有段时间钱粮紧,生计无方实苦贫,好吃东西让儿饮,自己未享半毫分,怕儿年幼受寒冷,怕儿饥饿不安宁。七岁送儿进校门,再三嘱托老师们,定要教儿习品性,切莫疏懒误前程,十年寒窗无人问,不吃苦头休成名,为儿上学父高兴,给儿换得周身新,口中不吃肚中省,才把学费来缴清,父亲为儿之苦境,三天难尽半毫分。政策开放齐振奋,全国无处不欢腾,丰衣足食行好远,新建楼房好几层,空调彩电买上等,传呼手机随人行,空调天热可调冷,天冷之时可升温,孩儿心想尽孝顺,多吃补品和油荤。望父从此寿长永,无病越活越年轻。
父亲呀,为儿为女得下病,吃苦积劳在内心,为求良方到处问,想法设法把药寻,可恨求神神不应,妙药奇方也不灵,心想病松反加病,一日更比一日沉,忽然闭眼喊不应,丢下儿女上天庭。父亲呀,儿女是你亲身引,丢下儿女怎忍心,人说善人长寿永,我父为何不高龄?哭断肝肠咽喉哽,铁石人闻也伤情,从此要见父亲面,除非南柯梦三更,今晚灵前把食敬,粗茶淡饭献亲人,望父堂前来笑领,早登极乐转天庭。伏维。尚飨。”
台下时时传来啜泣声,父亲的音容笑貌在脑海中浮现,往日所有的情节一一上演,有不曾尽孝的悔恨,有无法兑现承诺的遗憾……随着先生读完祭文之后的一声举哀,众孝子孝眷皆大声悲哭,将心里的所有悲哀之情付诸于一腔幽怨的哭声,让整个葬礼进入悲戚的高潮。
大祭之后是游食礼,顺时针方向转三圈,众孝子将食物举过头顶,意思是为亡人敬饭。
然后是敬食礼,取一大的容器置于灵前,将适量的各样事物放入其中,敬献亡人。
而后是奠茶礼,由儿媳,姑娘,孙女跪行至灵前,方盘内敬献切成条状的馒头和奶茶。先生读奠茶文。
众孝子孝眷祝咳,三咳嗽。意为催促亡人尽快进食。
最后行瞭望礼,庄员跑全在门口处摆放柴笼,上面放置柏香,孝子用木方盘呈上祭文,纸柏,焚烧。先生指示众孝子望瞭,再望瞭,三望瞭。三捶胸三顿足,意为送亡人升天,表达对亡人的不舍和怀念之情。众孝子皆跪,行三拜九叩之礼。
众孝子在大门外烧纸,先生读祭文,此为送亡。
最后还有一项是拜灯,捏好九盏面灯,呈塔状摆好,孝子们磕头一百零八个,然后拿自己的灯放在最高的地方,谁的灯燃烧的最亮预示着谁的运气在来年会变旺。九盏明灯意为九尊佛,照亮和护佑亡人。
礼毕,一应规程举行完毕,众孝子开斋。
整个丧事期间,最揪心,最催人泪下的怕是妇女们的“哭”,这里所说的哭不是单纯的流眼泪,而是以说话的方式说出对亡人的不舍和依恋,俗称“数落”。过去,无论年龄大小,大都会“数落”着哭,不会“哭”的人会被人笑话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常有年长的妇女去办丧事的人家听她们“哭”,看看她们会不会“哭”,以及“哭”的难心不难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因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生离死别。那悠长凄婉的调子令闻者动容,见者心碎。口口声声的呼唤只叫人肝肠寸断,看的人往往也是陪着流了许多的泪水。
在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储存着里院奶奶去世时姑姑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一年我十二岁,懵懵懂懂间唯一记住的那个凌晨,当送葬的队伍抬起奶奶的棺材跑远时,姑姑哭喊着追着棺材跑,嘴里喊出的是完完全全出自胸腔的不舍,痛楚和撕心裂肺。那一刻,我也放声大哭,在那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叫生死离别,阴阳相隔。
在大祭的仪式上,每一位被祭的孝眷都会被要求“举哀”,男人们会干嚎几声,有流泪的,也有作势的。对于男人们来说,瞬间泪下可能有些过于艰难。而女人们则不同,听到先生祭文念的悲切处早已泣不成声,听闻“举哀”二字,便把那满腔的悲苦全都付诸于汹涌的泪水,把平日里满腹的幽怨和不公事全都借这场滂沱大雨抒发的淋漓尽致。
最后厨房里帮灶的女人们做好了长面给大家吃,意思是留大家明天早上来送殡。
出殡前首先是入殓,在夜深人静时由族内老者及孝子一起进行。众孝子跪在一旁,遗体进棺时用柏香或烧纸将遗体挤紧。入殓以后,骨主和男女孝眷,将棺内亡人脸上的盖的东西揭开,大家再见最后一面,此时不准孝眷恸哭,眼泪不能掉在亡人身上,眼泪带有活人的“元神”,不利于死者托生转世。望骨后,仍将亡人面部盖住,盖棺。先生读醒文,意为表述亡人功德,做最后的道别。
按吉时出殡,孝子行出殡礼,先生读起文。出大门装好车或绑好在架子上后读饯文。邻里庄员都会来送殡,送葬者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坟地,将亡人下葬。
到达坟地后礼宾先祭后土,敬献祭品,读祝文,意为亡人葬于此地,保佑亡人九泉安康,生者平安,后世子孙功名显耀。
下葬时由丧主取一掀土从大孝子的头顶举过,意为由孝子送终入土,而后由庄员填土。然后,孝子跪于坟前,礼宾读葬文,意为亡人已下葬,灵魂已升天,你此去自当逍遥神仙,儿女后人遇祭日在坟前烧纸。
然后回家,众孝子跪于亡牌前,礼宾读安文。意为肉身已下葬,灵魂还未离去,将牌位安于此处,孝子贤孙天天敬茶敬饭,至百日。
自此,一个人的一生在声声悲切的唢呐声和哀婉的哭诉声中落下帷幕。这五天的忙碌是为生命的送终,为亡人的一生所做的盛典。
出殡第三天,是“复三”,俗称全三。当家亲房都来上坟,由孝子用麻带围着坟头转三圈,然后用铁锨将坟头拍起来。以后每天由亡人的儿子或孙子去坟上煨火,意思是不让睡在地下的亡人太冷。丧事过后百日之内,男子不理发,不剃胡子,女子不脱布衫,男女钧穿白布做的白鞋,意为守孝。大孝子不得去别人家串门,去煨火的人不能骑马,骑车。在此,除了大孝子夫妇,其余众人将麻孝换掉,恢复自由身。
待百日之祭到来,众亲友及当家又去给亡人立碑,履行“骨主”在丧事上的要求,放置一个“千年不朽,万年不烂”的石碑,写上子孙的姓名,让他们岁岁年年守孝。日后再过头周年祭,三周年祭和十周年祭。这时,一个人的一生完完全全结束了,在这个世上的人也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将曾经在记忆里的这个人慢慢淡忘,直到某一天不再想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丧事上的一些细节都被简化,一则是因为大家都为生活奔波忙碌,少有时间去为了某一种仪式去专门放下手头的生计。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坚守的行为准则发生了变化,有些东西被想当然的丢弃,人们不再为了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去损害亲戚的利益,能简化的被简化,能弃之不用的就丢弃。比如,以前“全三”在三天以后,而现在三个小时后就可以了,结束了。以前要求妇女在百日祭前穿布衫,白鞋,现在从坟地一回家全都脱掉了。还有很多很多的礼仪规程,都在行走的过程中被慢慢丢弃,不知道这样一味的丢弃是轻了行囊还是轻了心房?表面上看形式的简化方便了大家,实则将一些传统的东西也逐一丢弃,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我们的子孙后代会因为一无所知而将自己的一生草草结束,所有的仪式感被岁月的洪荒逐渐吞噬,从而失去一些能够传承和坚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