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生活。”

2023-06-15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丹儒

原则上讲,本文属于付费内容。意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凌晨四点,我不能开灯,也不好打开电脑,我拿着小板凳、手机、一盒烟、烟灰缸,躲到了厨房。那个刚说完“看手机能解决负债问题吗?”的室友已经开始打起了呼噜,而我却被这句话瞬间触醒……

我能说什么呢?手机确实不能帮我解决工作,也不能帮我解决负债问题,然后,我还是紧握着手机,刷视频,看小说,偶尔也翻翻过去的朋友圈、照片、文章,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然,理智告诉我一个答案是:我在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我在逃避什么:逃避一些人,逃避一些事儿,也逃避我自己。

为何要逃避呢?也许并没有什么秘密,我的不堪过去,那些过去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早已经好了的伤口却依旧隐隐作痛,痛在心里;现在当然同样不幸,负债完全不是我所能背负得起的,眼看着还款日期就在后天,再加上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各大招聘软件所招的人一眼就能看穿其用心,也主动打过招呼,然而要不就没有回复要么就是各种不合适;至于未来,未来该怎么走下去呢?我是说,我并非没有梦想,恰恰是我的梦想距离我如此近,偏偏我却什么也做不了。

是的,我终于确定好自己的梦想了:有一家自己的小院子,粮食自己搞定,自己种菜,种茶,种水果,种鲜花,养鱼,养各种鸡鸭鹅牛马羊,衣食住行都自己搞定,自给自足……一切都按照最简单的方式去度过,我要过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就像我曾经看到的一段话所描述的那般:“我尽量隐姓埋名,尽量不抛头露面,尽量默默无闻地生活——这是我唯一的目标。重返隐居生活!让我为自己创造一种孤独,让我用尚存的抱负和高傲在心灵中建起一座修道院吧!”

我已经厌倦了用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了,这种思维让我觉得憋屈、屈辱。就好像我承认自己是废物的同时,还在说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人格的,偏偏我还是一个“奴隶”的身份,钱的奴隶,或者任何有钱人的奴隶。而我唯一的价值,我的学识,我的智慧,我的抱负和我的高傲,这些都是养料,偏偏我还不是那些人的主人。多可笑啊,明明你是供养他们的人,结果反过来他们却是你的主人。这就是好像在说父母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还反过来吸父母的血,更可耻的是,我们还不是“有奶就是娘”,恰恰是我们从来不缺“爹娘”,然后我们算个什么东西呢?

打住,打住,我根本不敢也不想继续往下深想。

所以,我只想逃,得知这一切背后的荒诞和残酷,我只想远离人群,远离这所谓的文明和文化,乃至于这所谓的社会。

这并非说我接受不了那样的价值观,或者说传统、伦理、道德等这些怎么样,而是说,当“人不人”的时候,既然是不是人已经不重要的时候,那么,人类所构建的一切所谓价值和意义,它们却还想将我捆绑,如果我再不反抗,我就真不知道自己算什么东西了。

我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我不敢苟同;我的朋友,只要没有利益冲突都相互尊重;那些早已经适应了这个世界且把发生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尽量远离;负债的事儿,如果死亡能够换来一场解脱,我完全不介意;至于梦想,就把它扼杀吧……我的孤独,我的修道院,我所遭受的种种,我想原谅它们,假使它们需要被原谅的话。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的梦想中何以没有书籍呢?我的精神供养如何处理呢?毕竟不是除了生活外就不需要精神供养了呢!

如果我说,我读的书已经够多了,大概你会觉得狂妄吧。但我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书即使我没有读过,但我在写作十余年的过程中我早已经发觉书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不过是抓着那些“不变”的种种进行各种演绎罢了:所谓深刻,不过是对人性的审视;所谓感动,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怜罢了;所谓读书,更多的也无非是读自己,借助书然后从书中去认识自己未被发觉或已深有体会的一切;至于所谓写作,那就更简单了,替别人发声、表达自己、辩解、解释、说明……殊不知,意义如何存在?不正是在各种故事、各种解释中不断得到升华么?而故事就更简单了,问题,矛盾,回答,然后带点悬念,意犹未尽。

如果你知道这些背后是什么,对于这些的理解只怕更是难以接受了。

别忘了,我们从小接受的种种“洗礼”,各种常理、常识、通识,一问一答,填充式的各种应试,到后面来到社会后,各种结果论,各种正确和效率,各种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什么区别吗?

正确、合理、合适、对……种种标准背后是谁的话语权,是谁说了算呢?既得利益者的贪婪,永不满足的贪婪,欲壑难填的浮华,被打包成各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所谓“价值观”。这不就是妥妥的可耻的《忏悔录》吗?

可笑的是,大家竟然把《忏悔录》当成是某种深刻的自省呢!怎么不看看布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又或看看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怎么,是读不懂还是觉得枯燥乏味和晦涩,非得读那些被咀嚼过无数遍的评论或批判才好做决定?不然,怎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不安全感呢?毕竟,只要是人,谁不是“厌恶损失”呢?然后,才好以此赞赏自己的智慧:只要最好的,只有被千挑万选得出的“好”才配得上自己?——假使不自信自己的智慧,总不能够怀疑大众的智慧吧?

究竟是“娱乐至死”还是“乌合之众”,又或“素书”、“智囊”、“周易”、“道德经”、“长短经”、“人性的弱点”、“枯荣经”、“厚黑学”、“冰鉴”、“度心术”、“反经”、“洗脑术”、“本能”……“即使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小事来看,我们谁都不能构成在人人眼中都一样的物质的整体,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来的感同身受,又哪来的所谓理解,又或所谓同情、同理心,更多不过是对我们有用、有利、有效果罢了。

看到很多人打“悲情牌”,我很羡慕,我总是很羡慕那些敢于把伤口揭开给别人看的“勇士”;就像我羡慕那些打“英雄牌”的人,我同样很尊敬很佩服,他们竟然把苦果咀嚼出甜的果实。我是说,好像我们都羡慕他们,且应该羡慕他们,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生活。

是不敢吗?是不想吗?是不愿意吗?换句话说,这可以吗?这可能吗?这不可怕吗?

“非村”在《微小说|语言课》中写道:“我也不喜欢,但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你永远无法体会,永远。”

我很喜欢这段话,不是这段话为我“解脱”,恰恰是这句话让我更加深切明白我所重视的种种究竟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以为我会说感恩、我会说感谢、我会说就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是说,这句话让我更加明白自己究竟算个什么东西——一个没有自己的生活的可怜的家伙。

你以为我说的是个人的自由、自主、独立,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它们真的是物质的,或者说是由物质构成的,你以为谁不想要吗?或者说谁要不起吗?恰恰是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且无法剥离物质而单独存在,就像我无法剥离自己的躯体而只由灵魂主导我。

就像失眠,你以为是我不想睡吗?就像逃避,你以为是我不想面对?又像活着,你以为我不敢死去?还像负债、梦想、生活,你以为我愿意、我想、我不知道?

这就像《西游记》中你以为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跟着唐僧,又像《大话西游》你以为至尊宝是真的想和紫霞仙子分开,然后情愿跟着唐僧一起去取经?没得选啊!无论是穷尽我所能,还是穷尽我的智慧,反过来说,我就是这么蠢呗,然后,没得选。

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是怯懦吗?那么,怎样才算勇敢呢?还是说,有彻底的人?然后有彻底的勇气,一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又或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还是说如《尊严》中的石油大王哈默?

换句话说,如果不利用众人的愚蠢,如果不耍套路,不用技巧,不用各种手段,不采用各种阴谋或阳谋,不去利用人性谋利,然后理所当然没能够成功,这就是失败。那我想说,这样的成功不要也罢。说真的,我瞧不上,也做不到。

不过是欺负我致良知呗。

兴许总有一天你能够发现,聪明人(骗子)太多,蠢人(傻子)压根不够用。我希望是,最好不要到那一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