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想法散文

余秋雨,泥步修行的行者(下篇)

2019-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追寻自由的鸟

2、问道

余秋雨在说完这些“惑”之后,他又写到:

在看破种种“大惑”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精神领域的喜马拉雅山。因为我知道,破而不立,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就像我们早年见到过的那种推倒一切的“大批判”,为妖魔鬼怪让出了空间。

真诚的“立”,应该从个体生命开始,首先从自己开始。

于是,破惑之后就该“立”了,于是我们就进入书的第二部分,“寻山问道”。怀着树立人生目标和信仰的初心,余先生一生求索,通过遍阅文史,行走万里,潜心研究,终于从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佛家、道家、禅宗中悟道。

这个部分,先生从魏晋名士何晏、王弼、嵇康讲到了新儒家大成者的朱熹、王阳明、曾国藩。从佛教创立讲到禅宗,又从老庄讲到道教和道教的公用。

这个部分,余先生用尽量简练的文字传递给读者,希望读者通过相对轻松的阅读就能捋清中国文化纷繁复杂的历史关系和哲学思想、文化思想。

余秋雨,泥步修行的行者(下篇)

我们也来举例说明:

王阳明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行不可分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不行为未知,行而不知为无行。

对于这个问题,他用了著名的“好好色”、“恶恶臭”的比喻。意思是说,一个人看到了美丽的花朵就本能靠近,闻到了腥臭的气味就立即掩鼻,中间不存在一个判断、分辨、推理的过程。

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地道的儒家学者,立足于程朱理学。在后来治军理政的大格局中,他一方面信奉中庸经世、仁义感召,另一方面又不避严刑峻法、霹雳手段。晚年功成名就,则信奉道家,清静无为。

梁启超,曾以罕见的激情赞颂曾国藩, 梁启超说,谁想澄清天下,应该天天阅读《曾文正集》。

老子

当年孔子走很远的路去向老子请教,老子不太客气,居高临下地教训了孔子一通。孔子出来后对学生说:

“我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兽会走,却不知道风云中的龙到底是什么。今天见到的老子,就是这样的龙。”

足见孔子对老子的认同与崇拜。

在政治方略上,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余秋雨先生最喜欢老子名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成当代语文,是这样的:“最高的善良就像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相,反而流向众人所厌烦的低处。这就很接近道了。”

禅宗

这里,余先生举了六祖慧能的一个例子:

那是在湖北黄梅的东禅寺,弘忍大师为了传衣钵而考察弟子,要他们作偈词。最被看好的弟子神秀写在廊壁上的偈(即)词是: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不识字的慧能听人读了一遍,便口述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词是: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从这两首偈词来看,神秀认为人心应该被定型,应该被拂拭;慧能则认为人心不应该被定型,不需要被拂拭。

余先生引经据典的向我们说明,如同现今社会的很多颠倒现象。不少家长用恶语暴力,“教育”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却不知真正至高无上的,是小孩圣洁的心灵。其实,应该被训斥的,正是训斥者。按照慧能的意思,真正的尘埃,恰恰是拂拭者带来的。

余先生说,“童真,本来就很干净。”

3、安顿

经历了破惑、问道,我们此心总能安顿了吧!正如书中所说的宋代著名禅师青原惟信说过一段有趣的话,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可见,人生至理是善,大道至简。余先生说:

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样子的?在形态上很容易产生一个误会,以为那是几组复杂的公式、一堆深奥的结论。其实,在我看来,只要一涉终极,便有梵呗圣乐响起。天地大道的归结处,必是空寂诗境。

如余先生在书中所说一般,人活一世,若要随心而欲、安然舒泰,则应保持一种觉悟者的日常心态,那就是:

(1)留心茶饮。

留心茶饮是说我们无需再一路盲目追赶,在人生中建构一座座的空中楼阁,而是寻找日常生活的底线,返璞归真。从生活中来,亦回到生活中去。“端起茶壶,点起了火炉。”

(2)脚下无界。

脚下无界是劝解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当有勇于选择一切志愿,敢于进入各种领域。即便是一个领域走不通,也可再一次腾身而出,转而进入另一个天地。即使是退休了,也不要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始终保有“把世界地图的任何一角当做下一次抵达的地点。”

余先生在这里告诫家长们,“凡是早早地为自己、为孩子划出‘定位’的,大多会陷入平庸的人生套路而难于拔擢。”

(3)不问拳脚。

余先生说,“觉悟者心中没有竞争对手,更没有永远的敌手。”

他们也会生气和愤怒,但在本性上都是彻底的和平主义者。他们会明快地判断世间的各种善恶是非,但全部判断的最后标准,是求得天下太平。在精神领域,他们不藏兵器,不使棍棒,不问拳脚。”

(4)百事无避。

  “无常,是必然;有常,是偶然。”

既然无常是生命的常态,那么我们还可以做的就是:“不期待好事,也不拒绝坏事。”

(5)一路好奇。

一路好奇是说我们要永远保留着那份对生命的好奇。他这样说,

“整个草地,全部鲜花,只属于两手空空的人。只有两手空空,才能欣赏无数,接纳无数。而且,只有两手空空,才能轻松一路,好奇一路。”

“一路好奇的人,永远像个孩子。”

三、写在最后

余先生,一位七旬老人迈着或许蹒跚的步履,飞越千山万水,踏遍万里行路,阅尽古书典籍,用他毕生的经验写出这本人生这书《泥步修行》。

不为别的,只为“不能浪费!”。

写书,他不是要炫耀他的的成就与辉煌,他也不是要抱怨那一时的失意和仇恨。他只是希望,那些看他书的年轻人能够从书中获得智慧,获得益处。从此,不必再走他走过的弯路,不必再攀爬他跌倒过的沟坎。

如此,何等真诚!令人敬佩!

我仿佛看见,余秋雨,这位迈着泥步踯躅而行的行者,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太阳的余晖中缓缓地迈着步子,走向远方,一直走进天边的夕阳里。

他的脚步或许一脚深一脚浅,他留在泥地上的脚印或许深深浅浅……

他的步伐却永远坚定,他的身姿却依然挺拔。

在晚霞的余晖中,

他留给我们一个长长的,长长的背影……

余秋雨,泥步修行的行者(下篇)

图片1:来自网络

图片2:雨音亲摄

文字:雨音

2019/12/2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