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臣事君以忠:曾国藩、李鸿章一生忠于清室,是愚忠吗?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拥有的诸般美质之中,除了仁义,第二重要的便是忠信。
0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信是人人应当具有之美质,而忠呢,却有所不同。孔子认为,忠是士大夫这一阶层所特有的,庶民与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们无职无位,没有机会事君,他们忠或是不忠意义不大。从上面两章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说忠时,常常涉及到为政,涉及到君臣。
关于忠,有一点需要说明。孔子的忠在五四之后饱受批判,说他提倡的忠都是愚忠,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对清室的忠心便是愚忠,当时清室衰落,大势已去,曾、李等人手握重兵,何不北上,一鼓作气,恢复汉人江山?以曾国藩、李鸿章的才学见识,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们也明白忠的必要性,他们选择对清室尽“愚忠”也有他们的道理。
前面分析礼的时候,我们明白了人类社会阶级存在的必然性,也明白了礼是人类社会所必需,只有礼行于天下,才能达至天下有道。要想实现天下有道,必须守礼行礼,必须维护阶级差别的存在。作为士大夫,也就必须忠于君主。否则,即便曾、李推翻了满清,恢复了中华,但是中国仍然不会消除阶级差别的存在,仍然要有士大夫,仍然要有皇帝,庶民仍是庶民。使国家陷入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之后,换来的仍是一个与清朝差别不大的汉人江山(后来的民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反倒大不如前),又有何意义?他们尽“愚忠”虽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明智之举。
【他尽忠的不仅是清室,更是中国。】0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写下这句话的弟子,肯定是跟随孔子受教多年,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才才能孔子的教学进行高度概括,他认为:孔子教给弟子的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高深莫测的东西,不过是文、行、忠、信四者而已。
01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即是以忠信为做人处世的主要原则。
0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10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曾子、子夏受教于夫子,也是以忠信为主。为人谋是否做到了忠,与朋友相交是否做到了信,是他每天都要反省的内容。子夏也认为,一个人事君能尽忠,甚至不惜一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才是真学问。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孙通逊。
君子要以义为美质,行之以礼,出言谦逊,并且守信用,言出必行,能做到这些的真可谓是一个君子啊。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处也,之,位也。居于其位则不能倦怠。
行,为也,之,政事。行之即是为政时忠心耿耿。
150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貊,音陌,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狄,也称貊。蛮貊之邦,即“夷狄之有君”中的“夷狄”,“子欲居九夷”的“九夷”,都是文化落后不讲礼义的落后国家。
州,一万两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州、里相当于今天的乡镇,地域范围较小。
古代的车舆,车厢。古代的车结构很简单,一个车轴连接两个轮子,上面是车厢,也叫舆。舆的四周有栏杆,在前面的栏杆作为扶手,就是轼,就是苏轼的轼。从车厢底部向前伸出一根大木头,叫作辕。辕的顶部有一条横木与辕垂直,牛拉的大车,这条横木叫鬲。马拉的小车,这条横木叫衡。衡下有V形曲木与之相连,叫做轭,用来套牲口的脖子。辕与横木相接的部分,大车叫輗(音尼),小车叫軏(音月)。所以孔子说:
0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其,指“言忠信,行笃敬”这几个字。
参,有人认为通森,有人认为通骖,不知孰是孰非。
子张问如何做才能畅行于社会而不受阻碍,我们也可以将“行”解释为行走江湖。孔子认为,说话要有忠有信,行事要笃敬。如果这样,即便是夷狄之国也会畅行无阻,不会碰壁。如果做不到这样,在家附近的乡里之间也会行不通。站着就仿佛看到这几个字在自己面前,在车厢之中时,就仿佛看到这几个字倚在车前的衡上,这样时刻以忠信笃敬鞭策自己,才可以在“江湖”上行走,受人敬重。
诸,之于。绅,系于腰间的丝带。子张把这六个字写在上面,即是相当于把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
0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贯,钱贝之贯,引申为穿。
掼,习也,行也。今写作“惯”。古书中多假“贯”为“掼”,这里的贯实际上应当作“掼”。“仍旧贯,何必改作”中的贯也当作掼,即依照以前的做法,没有必要加以改变。
所以,一以贯之,不是一以条原则贯穿始终,而是依据一条根本原则来行事作人。
唯,应答之词,如成语唯唯诺诺。曾参听了孔子的话后,马上恭恭敬敬地应了一个“是”字,说明曾参知道何为“一以贯之”。孔子出门之后,门人问曾子,什么叫“一以贯之”。曾子说,夫子之道,没有别的,就是忠恕二字而已。
恕,如也,如心,即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便是恕。
150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识,通志,记住。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弗,不。畔,同叛。
0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综合上面几章,有古人得出结论说,领悟孔子之道精华的,只有曾参、颜渊和子贡三人而已。曾参明白夫子之道为忠恕而已。而颜渊说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便可以不叛,不叛便是忠,颜回能明白孔子“博我以文,约之以礼”也就是在教他忠。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之以恕。孔子还告诉子贡,自己并不是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以一贯之。
0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因约束过多、过重而有过失的,这种情况是很少的。问题是以什么来约束,如何约束呢?由前面几章可以推知,孔子的意思就是以礼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言行,时时守礼行礼,人便少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