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留痕
在完成了对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阅读以后,我尝试自己做出回答,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求索过程,幸好我遇到了一些帮助,然后就发现,幸福感应该成为课堂上的必不可少,可惜啊,很多人说的很多做得很少,包括我也是这样,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一切都是随意的,有了这本书的帮助,让我站上了新的台阶,开始看向自己,从我的幸福开始,来寻找课堂的幸福和学生的幸福,路看起来很远,但行动的过程,也就是幸福喷发的过程!
记得前几天看一本书,上面说了这么一句话,忽然之间想起来,忍不住要个大家交流一下,一位教育者真正的成长,应该在课堂上,在和学生一起的时候,要不,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镜花水月。
不知道你是怎么感觉的?在我这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未来就在现在,脚下才是遥远,没有对立德树人的突破,没有对研究融合的超越,没有对协同评价和数字化的胜利,至少是一点一点的实现吧,我们就没有办法,完成一场盛大的自我革新之旅。
而我给自己的选择,就是上面提到的,让自己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实践,记得杜威就有这样的观点,是的,——生长,我们只有把一切放在课堂上,只有让自己的生命在这里唱着歌,才能够拥有最好的生长。
当一位教师,把他在自己的成长之路,放在了课堂上,也就完成了李政涛教授所说的: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是“事”与“人”的交互生成,课堂属事,生命属人,课堂与生命的关系,本质是事与人的关系,是成事与成人的交融,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的事之载体,通过课堂之事,成就教师之人——写到这里,我想结束了。
因为我们又回到了课堂,回到了我所喜欢的“世外桃源”,我们教育者的世外桃源,就在课堂上,昨天合上书,今天在课堂上,我忍不住把他们融合到了一起,“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在这里,我祝福我们的课堂,祝福我们的学生,也祝福我们自己,幸福出发,快乐成长,都在课堂上,都要“活在课堂上”,未来课堂也好,理想课堂也好,蓝图已经有了,未来就在脚下。
学习了贾老师的领读,回到我的语文课堂,我感觉一节理想课堂,关键在于“长”,也就是课堂生成性和学生的成长性,所给我们形成的“教学相长”之同步实现,比如说,我今天给学生八年级下学期《桃花源记》,在复述故事的环节(这是课后第一题的内容),我让孩子们围绕叙事类文章六要素,先思考五分钟,然后,从第一组接龙复述,每人一个段落,到最后,有交流有碰撞,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我也收获了很多,感觉孩子们在有了足够的准备以后,自我成长和一起成长都实现了!
这个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是不一样的,是我在阅读了《活在课堂里》,对理想课堂的思考和追求,就是更加注重生成性,让孩子的生命在场,围绕文本,把更多的带进来,在课堂上,遇到更好的自己,并且还要尽可能的影响到别人,拥有一个理想课堂的场!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节理想的课,一定是学生活动起来,把所有的成长激情都激发出来,就像上面我所说的复述,提前准备,轮流复述,完成突破,拥有提高,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在这个教学细节中,经过一番智力的比拼,恰到好处的实现的。
所以,理想的课堂,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心中的目标更加清晰了,一定要围绕“成长”,实现“成长”,拥有“成长”,享受“成长”,这些都有了,就可以再尝试追求其他方面,让自己在实践中,越来越好,越来越能够获得课堂的幸福。
至于说到理想课堂的其他方面,我要在实践中,慢慢的思考,慢慢的遇见,从而,在以后争取做到融合和超越,这对我来说,还有点远,只能边走边探索,所以,我的理想课堂,就像上面我所说的,来自于文本,来自于身边,来自于一点一点的突破,来自于一个方面的熟能生巧。
理想是遥远的,但他让我们激情满满,理想的课堂却并不遥远,他让我们地期待和向往,就在于我们的课堂上,稍微努力一点,作一个有方向的教育者,让自己的教育更好,这是我想到的!
核心素养该如何培养在课堂中?从新课标颁布以后,相信每个老师都在想,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也做了一些努力,一个方面是不断的阅读,站在智哲的肩膀上,让自己可以更加迅速的实现超越,比如说我们读李政涛教授的这本书吧,他对传统教学的四个特点和西方课堂的四大特性做了系统说明,这样的说明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方向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质疑了,一本书真的可以让自己的教育落地生根,我想这是不了解“新基础教育实验”,从叶澜教授开始,到李政涛教授的更具突破性,他们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在研究了中国传统教学和西方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建树性的构想。
如果你像我一样喜欢建模,你就会直到我读到这些内容的惊喜了,把核心素养的在现代课堂上的实现,进行一次完整的建模,我想,这也是李政涛教授让我们看到的,在我们完成了对这一部分的阅读,在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堂,一切都成了现实。
对,我们应该再回到现实,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学生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我们的课程是什么样的,再有了“核心素养”以后,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如何落实,这些都应该是具体的,是要回到一节课,一个教学细节,甚至于一个教学行为。
就像我上面所举的例子,文本上要求我们让学生学会复述,而复述的体验要远远大于复述本身,所以我选择让学生参与,提前提前进行思考,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有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有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有了,最主要的是他们把知识变成了成长的因子,让自己换了一个角度看情了自己。
在这里我不想复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当然也更没有必要,再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说上一遍,我总感觉,只要是我们回到课堂,回到课程上,一切都是具体的,具体的回到学生身上,具体的成为生命蓬勃的力量。
有了上面两个方面,我想就可以实现自我的超越,核心素养应该关注的教师素养,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他们都在课堂中,和学生素养的实现一模一样,不是吗?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下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徐杰老师的书学习到的,当然了,也有其他老师进行过一些探讨,比如说,我们刚刚合上的《活在课堂里》,或者也可以更早一点,我们还可以看看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应该是2009年吧,《人民教育》上有一个专栏,当时说到的就是教师成长,是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成长,读完以后,我就特别的兴奋。
后来,看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依然遇到了这样的内容,只不过黄厚江是一名语文老师,他给我的体验更加的直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学生成长和教师成长——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核心素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