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有知识的家长带孩子不累!

2020-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新颖旅行

最近没有再分享李跃儿老师书中的内容了,主要因为老师很多案例是幼儿园孩子的,我们的孩子偏大一些,但我所知道的孩子早期的教育启蒙书都来自于大李老师!比如《爱弥尔》《蒙特梭利的教育》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只要学习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其它书不看都行。虽然言之为过,但也表明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卢梭认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这部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1.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

2.童年不是成人的准备,童年是自足的,童年有其固有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有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同样是对童年和儿童的重新定义。

童年不是被发明的,而是一种发现。童年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一种主观的社会建构的概念。卢梭的贡献是发现了儿童,肯定了它的价值,指出了它的存在。

然而,可惜的是,童年正在消逝。在我们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成人世界的文化不断侵蚀着儿童世界。

童谣、童话、儿童文学、儿童音乐、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儿童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人化,童年正在消逝。

大李老师有一次被邀请给蒙特梭利的学校上美术课,专家说大李老师的那种吸引孩子的方式,对他们来说并不可行,因为他们不喜欢玩,他们特别安静、睿智、高贵。我从来没有把高贵作为自己教育的目的,没有用高贵要求所从事的教育,所以特别好奇,于是,大李老师就去那里亲自授课体验了。

给蒙特梭利学校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大李老师的心情有点紧张,一上来先给了他们十分钟的自由提问时间,第一个孩子问大李老师的名字,老师回答了,在那之后,原本举手的孩子们都不举手了,不像其他学校遇到的孩子,即便一个问题被别人问过了,他们宁愿重复问同一个问题,也不愿意就此不问,这是因为他们的心思停留在“问个问题”的机会上,而非问题的结果上。

就这点来说,这里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真的不一样。

在第一个问题以后,大李老师又被问了几个不同的问题,这些孩子甚至拿走了主导权,让大李老师感到了略微的失误,这堂课让大李老师大开眼界,决定一定要学习这样的教育。

在和专家讨论的过程中,她说:"你不可以教孩子,成人没有什么可以教孩子的,孩子自然就能成长,自然能够学习。大李老师一开始并不认同这个观点,甚至还跟她争论了起来。

但是后来,大李老师还是被她说服了,从此建立起“帮助”的观念,儿童应该有儿童的世界,他们不是成人。

    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大的特点是生来就爱探索、爱学习,如果方法得当,没有孩子不爱学习的。但是,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孩子天生最喜欢唱歌,却不爱上音乐课;最喜欢画画,却不爱上美术课;甚至语文、数学都不能提,一提就反胃,这是为什么?

    大李老师学校有个学画的孩子,名叫齐思源,那孩子上小学时精神状态还算不错,可是上了中学,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脸色灰黄灰黄,样子挺可怜的。

    有一天大李老师问他:齐思源,你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呀?齐思源一脸愁苦地说:老师,我都快累死了,累得不想活了,不算英语、数学,光语文,就布置了两篇作文、一百个词、五篇古文。一百个词每个要抄写五遍、解释五遍,五篇古文每篇也抄五遍。

    大李老师心里想:老师辛苦,但是周末还有休息的时间,但孩子呢,每天天不亮就去上学,中午睡不上午觉做作业,晚上作业做到十一二点甚至半夜一两点钟,就连周末也不得休息,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呢?这样的方式哪个孩子能受得了?这样下去他们的学习能学好吗?身体能健康吗?

    大李老师听了非常难受,说既然功课这样忙,你就把画画停了,这样还能休息一下。他说老师,千万别停我的画画,我一星期只有这么一次快乐,要是不画画了,活着还有啥意思呢?

    所以说,现在中国,最苦的不是农民,不是下岗工人,甚至囚犯也算不上。最苦的是孩子,中国的孩子最苦了。

    一个周末其他作业一大堆,还要布置两篇作文!谁能一个周末除了要做其他作业还能写两篇作文呢?齐思源说:他们还算舒服的,另一所中学更要命。齐思源说:那是一个特色班,作业多,把学生逼得……说到这儿,齐思源说什么也不愿谈了,他说谈这些让他很难受。

    大李老师问他的考试情况,他说:上小学时是班里尖子生,所以考上了重点初中,这次期中考试,数学120分的卷子,考了60分;英语,也是120分的卷子,考了90分。语文很低,不肯说出具体的分数!孩子说早就痛恨学习了。他说:李老师,我的敌人是学习。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讲教育,进教室的时候抱着一只母鸡,听众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先生要干什么。只见他不说一句话,把鸡放在讲桌上,按住鸡头,掰开鸡嘴,抓了一把米强行喂给鸡吃,无论怎么喂它也不吃。之后,他放开鸡,离开一段距离,那只鸡吃了起来。

    陶行知这才开始了演讲,他说教育跟喂鸡一个原理,如果强迫孩子去学,他是不愿学的,如果放手,不但愿意学,还学得很好。

      有位教育家说,家长的作用不在教育,而在激发。激发才能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动力,这个动力是干什么的?就是要将所学变作经验,完成一个实体化的过程。从品格到知识,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创造呀、想像呀、参与呀全部包含在这个过程当中。

    一个好家长就是他能顺着孩子思路,不加以硬性的控制,也就是说,孩子的发展不是家长推动的,而是由孩子推动的。

《中庸》对什么是教育,是这样界定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只谓教。”

意思是:上天预定的规律是世界的本性,沿着世界的本性来行事是正确的方法,学习正确方法的过程称为教育。

    该原理符合全世界任何好的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第一条要义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利益,因为那是大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命脉,破坏的结果就是灾难。任何去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并协助它的就是道,教育者应该修的道,它协助人类自然生命获得的张扬,就是我们要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是教育者毕生要实现的理想,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特质不变。

在现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更应该考虑我们到底该带给我们孩子什么才不会在未来拼死拼活去与机器人竞争知识和技术。

可具体怎么做呢?信念的建构,感情的滋养,创造力的成长,利他精神,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机器人无法代替和达到的。

一个有知识有爱的家庭他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有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和在爱与自由的环境里自我发展自我构建的能力。

所以他不拔苗助长,不随波逐流,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而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身体和智商的发展特点,提供合宜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学习他那个年龄当学的技能,做他那个年龄当做的事。

有爱有知识的家长,他们用单纯的母爱父爱,爱他们,不图任何的回报,不以爱为名义来要求孩子学习他不擅长不喜欢的技能,不要求孩子来实现父母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和梦想,而是辅助孩子守候自己美好的愿望发掘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

他们爱孩子却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生活的全部,他们夫妻彼此相爱,并且把夫妻关系优先于和孩子的关系。他们有自己喜爱的工作和业余爱好,他们内心深处充满力量,这是他们爱和智慧的源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