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心情随笔文艺调频

《孟子》两篇

2018-11-23  本文已影响39人  柒柒梧

文/九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面对义和生的两个选择时,无法两全,即应舍生取义。

开篇孟子运用打比方,通过“鱼”和“熊掌”自然引出“生”和“义”,直接点明“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对于舍生取义,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一方面,孟子正面论述比生重要的是义,比死所厌恶的是不义,突出了义的重要性;第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若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若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凡是可以避免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孟子从反面强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三,孟子进一步阐述,列举客观事实强调有的人不愿意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保全生命,由此增添了论证的事实性。

为进一步使人信服,孟子又列举具体事例来说明:乞丐都不食嗟来之食,因为厌恶,即使饿死也不接受,更不要说是常人了。这个事例深切的反映了人们将义看的比生重要。文章第三段又对存在的现状进行揭露,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受侮,而今却为了享受“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者得与”成了“失其本心之人”!

此篇文章步步深入,论点明确,通过列举事例展开,使人信服。并且运用排比的句式,加强气势,增强感情。在严肃的说理中,用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增强了趣味。再加上,鱼与熊掌、生与义、乡为与今为作对比,道理更能使人信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通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开篇并没有像《鱼我所欲也》一样直接从正面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被任用的事迹,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担当重任前饱受磨难。而后,直接阐释他们被降于“大任”的原因。以此推论:上天若将重大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一定要磨砺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对主观世界来说,孟子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律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都有过错,改正的过程正是人的主观世界升华的过程。人也由此而获得精神境界的提高,意志、创造能力的进步,最终找到“生”的方式。最后,孟子引申到国家层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阐述了一个国家容易在宽松和平的国度里安于享乐,而安逸使人忘记忧患,即“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善用排比,对于同一个论题,他运用一连串整齐的排比加强语气。开篇连用六个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的排比句,从数量上和感情上都增添了气势。善于归纳,通过事例总结原因,通过现实引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言简练却富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让人信服。

这两篇虽篇目短小,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在当今和平的年代里,人们极易迷失自我,安于享乐。新时代的进行,让我们仍记不忘初心,我们要做“乡为之人”更要“不失其本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用每一个青春奋斗的故事接力抒写中国梦征程中的伟大实践。祖国的强盛,给我们开辟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该将其作为“温室”,只懂得“安乐”不知“忧患”,生活的压力、学习的竞争、就业的困难,每一个都是自身的忧患,我们要用十九大的新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牢记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来对抗这些“忧患”,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大潮之中寻找“生”的价值。《孟子》的思想我们不能忘,国家的号召我们亦不能忘,将时代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我们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