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是不舍,而爱是遗忘--《孤儿列车》
前段时间电视里在放《爸爸去哪儿3》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加拿大爸爸夏克立告诉女儿夏天家里一只很老的狗死去的时候,小姑娘带着委屈的哭腔嘟囔“可是我不要它死,我要它活着。”
夏克立马上温柔的补了一刀“不能够啊,我们所有人都会死的,有一天爸爸也会死的。爸爸会在天上看着你。”
夏天的眼泪一下子断了线,搂着他的脖子将整张脸埋在他怀抱中“可是我不要你死,你走了我会跟你去。”
我忘记了夏克立当时是如何作答,而爸妈一边在旁边抹眼泪一边冲着我乐“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而我在想起这一段往事之后默默的只觉得默默惊心,二十年前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可以毫不犹豫的认真说出“我也跟你去”,而二十年之后这样的话,却即便是用来哄人,这样的违心之语也很难说的出口。
难道人的心,就当真这样健忘而冷酷吗?曾经以为不可舍弃的,以为要生死相依的,以为是自己整个世界的某个人,够逐渐退化成一小片天空,你的生活不再因为它阴而雨,不再因为它晴而笑。看上去活脱脱一副薄情模样。
这算是洒脱的成长,还是随年岁渐渐积累的无情?
《孤儿列车》里,薇薇安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我相信这世上确有鬼魂,那些昔日抛下我们的故人,今日流连不去的幽灵,我这一生常常觉得他们记载身边,或观望或见证,世间众生却毫不知情,毫不在意...
我不禁认定这就是天堂,在这里,我们以自己的最佳面目活在他人的记忆里...也许幽灵无法代替活生生的人,但我别无选择,要么借此宽慰自己,要么轰然倒下,为失去的亲故痛断肝肠。
幽灵们纷纷对我低语,告诉我要努力活下去。
常常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苦难以及如何看待爱。
而薇薇安的一生,恰好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
她从爱尔兰一路到美国,从纽约到明尼苏达州再到缅因,与祖母亲戚离散,与兄弟父母死别于一场大火,与当时还是婴儿的妹妹分开,一路辗转到刻薄的伯恩家和病态的格罗特家,被饿肚子被剥削被压榨险些被强暴,直到时来运转被尼尔森夫妇收养,又重逢了孤儿列车上的旧友“德国仔”卢克然后喜结连理,尼尔森的家庭超市也越来越成功,一切看上去都顺风顺水之际,二战又带走了她心爱之人的生命,她生下一个孩子,却又与她生离。
一个人的生活,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才能圆满,一个人的悲苦,需要多少温暖才能救赎?
幸好于她,无论爱与苦难都是馈赠。
当91岁的薇薇安遇到17岁的莫莉,还好时光未曾把她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刻薄而古板的老人,她依旧像是那个刚刚从孤儿列车上走下来的那个未满九岁的小孩,带着谨慎的温柔与悲悯,唤起另一颗颠沛流离的年轻心脏中深藏的美好与激情。
她与她,隔着大半个世纪相互成全,薇薇安在91岁学会了因特网,找回了自己的女儿,知道了自己的妹妹也曾活到了84岁的高龄儿孙满堂。而莫莉在17岁的时候找到了安全感,认识了爱和理解的感觉,并不是索取,并不是被爱,而是付出,帮助另外一个人互相补全人生。
火灾中失去父母兄弟之后她很快离开了纽约,甚至在成年之后没有回去看过一眼。
德国仔死后薇薇安嫁给了他的战友,书中甚至都没有描写过她任何的犹豫,纠结和那似乎“理所应当”有的愧疚。
后来丈夫死去之后她孤独终老,也没有成日的追忆往昔或是垂泪不休。
她像是一场雨落下时经过的天空,初始是湿漉漉的惨淡愁苦,却终究淡漠成一片明澈的蓝天。所有的苦难,悲痛,愤懑与生离死别,仿佛就只是经过,并不会在她生命中留下任何烙印。
遗忘和绝口不提,并不是因为对人生绝望或是毫不在意,反而是因为太过热爱,所以不允许自己难过的沉沦的太久,不允许自己一生沉迷于一场爱,一个人,一段惨痛或是甜蜜。
相比起终日相思泪尽而死,相比起双双殉情此志不移将自己活成一个终日愁云惨雾的怨妇。鼓起勇气活下去开始新的一段人生,才是真正爱过的人选择的事情。
因为喜欢与依赖而舍不得放下,像个孩子一样的痴缠,不依不饶,满心只有自己的委屈和不甘。
只有懂得爱和勇气的人,才能放得下自己的想念,才能够听得到那些幽灵的低语,喂,你要好好的活下去啊。
一如《时生》里面写的那句“看到自己最爱的人好好的活下去,就像看到了未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