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再次调整后,我明显感觉到了进步
1
七月中旬,我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跟读复述上,没想到这一变动,居然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进步。
昨天早上吃早饭时,女儿故意把装了水的陶瓷碗扔到地上。瞬间冒火的我,一边收拾残局,一边训她。
人家撅着小嘴,很淡定的坐着,一声不吭,就我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的吼了好大一会。
后来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换了以前,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闹剧,火冒三丈的我,肯定马上用中文训她了,但这次我却用的英文,最后全程英文结束了这次发火。
此刻想想,近期真是进步不小。不过即使没有这个小闹剧,平时跟女儿说英语时,我也能明显感觉到跟以前不一样了。
同样的刷牙过程,以往跟女儿反反复复就那么几句话,但现在说的内容却多了很多。
当我说的内容多起来后,才听到了女儿的反馈,这是她说的最长的一个句子:Don't swallow the toothpaste,It‘s not edible.
在此之前,跟女儿说英语的流利度,我很早就达标了,但所说内容的宽度,却一直感受不到进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因此我又调整了学习内容,把学习重心放在了跟读复述上,学习材料是亲子英文。
2
当我真正投入时间来跟读复述后,才彻底理解了漏屋老师在《词霸天下》一书中对于复述的描写:
复述这种训练方式完全可以取代很多口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输出训练手段,而带有实战性质的对话交流或者找外教来进行口语培训,反而不必去花太多时间。
最近我经常会想,为什么之前我没有重视跟读复述,一直拖到现在,久久感受不到进步时,才考虑到这个问题。
翻开《词霸天下》一书,我看到自己年初时写的笔记,那是再次读完这本书时写的,之后学习重心就调整到了读书上。
笔记中也有提到跟读复述,但只是写了动画中的内容适合跟读复述,也确实写到自己缺少这些,可后面又加了一句,实际生活中有在说。
好吧,看来问题关键在这里。
虽然书中明明写了,复述是非常有效的输出训练,但我却自动过滤掉了这句话。因为我认为生活中跟女儿天天说英语,我的输出训练已经有了,因此就可以不用复述这样的输出训练了。
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也影响了我的判断。
一是我一直以为只要我听的足够多,就能够自然的输出,因此我就大量的听英文动画。
二是我刚开始学英语那段经历,让我对跟读复述的认识有了偏差。
3
最开始学英语那半年里,我有跟读过挺长一段时间,差不多三四个月,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后来我思考过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主要集中在发音上的提高。
或许是这段经历,淡化了跟读复述在我心目中的作用,因此后来才会一直被忽略。
直到这个月,思考了很久,也苦恼了很久,之后不得已才把跟读复述再次拿来用,这才发现复述真是良药啊。
正如漏屋老师书中说的那样,英语学习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是花在培养听和读的输入能力上,而不是大量练习输出上。
注意这里的读指的的阅读,而非朗读。
因此我最初那几个月的跟读复述训练,并不合适。那时我只要掌握好每个单词的发音即可,其他的跟读没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
而现在我确实要多花些时间在复述训练上,毕竟只靠听力输入和日常生活跟女儿多说,进步速度非常有限。
刚好现在女儿也读幼儿园了,周一到周五我每天会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跟读复述,周末也会利用做饭时间复述一个小时左右。
除了复述,阅读也不能落下。如果说复述是为了跟女儿说英语的话,那么阅读就纯粹是为了自己了。
英语学习就是这样,总是要找到学的理由,不然这么漫长的学习过程,如何持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