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你就是太爱学习,才不去行动

2017-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洋Ingo

我上初中的时候,很喜欢英语,常常模仿电影里的人物练台词,想象着有一天上台表演。但我那时候特别腼腆,有一次班上搞英语演讲比赛,下了很大决心报了名,但看到其他参加的同学都很优秀,并且个个胸有成竹,我就泄了气,跟老师说自己还得再准备准备,放弃了。

从那以后,但凡有比赛,我都跟自己说:“得再学习学习再参加”、“还没准备好呢”。最后的结果就是,从来都没参加过。

错失了很多机会后,我才慢慢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够在不练习、不践行的情况下,就有很好的基础。

换句话说:不去做,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

肯·布兰佳在《知道做到》里提到:

人之所以没能学以致用,第一个原因就是信息超载。

阻碍很多人进步的原因,不是因为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太爱学习。因为喜欢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看文章、背单词、学语法上,却不真正拿来用,用实践来获得反馈、提高自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在学校学英语,从小到大学了十几年,除了能考试,其他的基本不会用、不会说。

这种做法,就好比一直在驾校学开车十几年,却从不敢把车开上公路一样。

接受一个笨拙的自己

迟迟不开始的主要原因,是怕自己做不好。

作为成年人,我们习惯对自己要求过高。在开始学习一个新技能时,总是责备自己做得不够好、太笨拙。甚至很多人,还没开始学,就怕自己学不好早早放弃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走路,双腿还没强壮到足以支撑身体。从艰难站立、蹒跚、跌撞再到行走,每个过程都不那么顺利。

其实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就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没人会去责备一个不会走路的孩子,我们却不能接受刚开始笨拙的自己,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我们之所以在别的地方做得好,是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看清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宽容一开始笨拙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点完美主义,不敢开始。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害怕失败,不去做就不会失败。要解决迟迟不行动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好方法:

在做任何事前,告诉自己不用做那么好,并且允许做出世界上最差的结果。

比如你要写一篇文章,可以对自己说:我只是写着玩玩,并且允许自己写出天下最烂的作品。用这种方法欺骗大脑,潜意识就会“放松警惕”,行动就变得容易多了。

植入“长期”的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容易受别人评价影响,就像当年的我害怕被人笑话最后放弃了比赛,现在一看,完全没必要。所以,影响我们决策的,大多是短期的情绪造成的,要想避免,就得植入一个概念:

长期。

当你把做任何事都加入“长期”的概念,那么你会理智很多。还是以参加演讲比赛为例,你想参加却怕别人笑话,但把这个事放在五年、十年后来看,你会觉得别人的评价根本不是个事,自己有没有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有个方法,来自于西斯兄弟的《决断》这本书:10/10/10法则。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做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举个例子。你很喜欢一个女生,但是她不认识你,有天她正好出现在你面前,你在犹豫要不要去打招呼,因为你很紧张,害怕被拒绝。这个法则就最适合克服短期情绪,试着描述下10分钟、10个月和10年之后你的感想。

你会感觉到,10分钟之后,你仍然感觉很紧张,但是很高兴自己去搭讪了;10个月后,你觉得就算被拒绝,也不会后悔;10年之后,你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你的妻子可能是她,也可能是别人。

这么一分析,你当然是过去打招呼,把时间一拉长,所有短期的紧张、其他人的评价,通通都不重要了。

我的看法:

我们经常容易陷入“等我准备好了”、“等我有时间了”之类的“等我XX了”思维大坑里,回想一下,大部分人都到不了那个时候。

比如我很喜欢健身,遇到很多朋友也说要去锻炼,但只有少数人才真正去运动,大部分人的理由都很相似:“等我准备好了再去”、”我还不会,要学习学习“。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开始,需要一些基本知识。但我认为,通常我们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我们去行动了。比如学英语,你只要认识字母,懂基本语法,会查语法书,就能去用了。学绘画,掌握基本技法,有临摹书,就能去画了。剩下的,就是不断练习,在用的过程中去改进。

那么健身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只有两个字:运动

很多人不相信,但就是这样,除非有教练帮助,否则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练得很好、有精准的计划。最好是先动起来,在运动中不断学习。从最简单的开始,去跑步、去做俯卧撑。一段时间后,你会得到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