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神学浅探 - 苦难的源头,意义为何?
另一篇学生的作业,从圣经和 神学角度探讨苦难。神爱世人,却为何允许苦难发生在祂所爱的人身上?
学生: 古伟明
引言
2001年,一部由杜国威导演,张艾嘉主演的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谭太太的儿子小富是一位天生的血友病患者,身上一旦有伤口便会血流不止,因此需长期注射血凝素。小富聪明、英俊、又善良,谭太太好不容易小心翼翼地保护、照顾他长大。然而祸不单行,医院的一批血凝素遭到了艾滋病毒的感染,而小富不幸成了被感染者。经历如此漫长和叠加的致命打击,使小富对神产生信仰危机以及对生命的绝望,而且到最后,小富还是难逃艾滋病毒侵害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一如小富在影片中对神说发出的疑问“为什么是我?”一样,在人生境遇的苦难之中,这也是许多人心里的疑问。正如临床心理学博士谢敏娜所说:“人很无奈,自己无法选择是否要生在世上,而痛苦临到也往往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因此在无法去除的痛苦中,人忍不住会问:‘我为何要受这样的苦?’”人,特别是与苦难有着相关接触的人,都期望能得着答案。与本文,笔者将就苦难一题做一浅探,期望能从所能接触到的资料中,给苦难作一个简浅的分析。
一、苦难的源头
苦难是透过什么来到世界的?或说是什么将苦难带到世界?卡森认为道德性的罪恶与自然性的罪恶所引起的苦难,“追溯其根源,都是由于叛逆之罪而来”。卡森用“圣经架构”来解决苦难的问题,指出圣经的全景是“有罪恶,有苦难”,并说“罪恶是苦难的主要原因”。但是他紧接着也强调,“这并非表示每一苦难都是某一特殊罪恶的立即结果”,并举出约翰福音九章那生来瞎眼的人为例。
莱特也与卡森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且认为据此而理解,则苦难就不是一件什么秘密的事了,而真正让他觉得“麻烦”的事是被问到“邪恶源自何处”这个问题的时候。莱特的解释是:邪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理由是:神没有说,圣经也没有说。但他认为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苦难与邪恶可以说是人类自己直接或间接的恶行说导致的,并且当邪恶进入人类体验及历史中时,便引诱人“在不信与不服中与神对立”。“因为罪和邪恶的入侵,原先所描述的都遭破坏:我们与神的关系、我们与大地的关系、大地与神的关系。”正如赖特在他《邪恶与上帝新世界》一书中所提到的一样,“这种‘邪恶的势力’甚至会影响整个群体,带来价值的偏差,与毁灭的力量”。并说:“‘邪恶’已经渗透人类的每一个阶层与领域。”
笔者认同以上的观点,无论是追究到亚当夏娃或是堕落天使的问题,人类一切的苦难皆是直接或间接地源自于罪恶(即是邪恶)。若说约翰福音九章那神来瞎眼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犯罪而瞎眼,但却是从亚当间接的罪的影响所带来的结果。因为若亚当夏娃不犯罪,邪恶就不会进入世界,咒诅也不会进入世界。虽然如莱特所说,不知邪恶源自何处,但却能肯定世间的苦难乃源自邪恶/罪恶。
二、苦难的意义
在痛苦当中搜寻苦难发生的意义虽然并不能真正地解决一个人的苦难,但最少能为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发掘经历苦难的价值,故此,人会寻求“为什么会有苦难?”和“为什么要有苦难?”的答案。
拉维*萨迦利亚用失痛症来解释苦难,以人要能感受到疼痛才能真正安全的说法,指出“疼痛是个有更好目的的真正指标”,是“具有教育性”的。而教育性必然会引出意义性,所以徐国铭为苦难总结了五个意义:
1)苦难大部分的原因是从罪来的:苦难的消极意义。(另外四个原因是积极方面的意义)
2)是上帝当头棒喝,是上帝的警告。
3)是上帝对人的磨练。
4)为了荣耀上帝,为了要显出上帝的作为。
5)为义受逼迫的苦难,为了爱别人而受苦。卡森将苦难分为三种:
a)神的管教(打击罪恶、劝勉的话、为我们的好处、儿子的明证)、
b)反对与逼迫、
c)领袖特有的苦难。
这些分析,用玉汉钦所说的一句话总结就是:“痛苦是化了妆的祝福”。以上的这些解释,皆是为了能在苦难中尝试找寻所受之苦难的意义。但若是如此的话,苦罪就成了能帮助人成长与成熟的工具,它便具备了建设性,“苦罪的邪恶本质就会被大大地降低”,甚至会使它”具有合法的地位”。这与苦难是人犯罪后的惩罚以及是人当得的恶果的圣经真理不符。虽然无可否认地,神能使用苦难来成就祂对受苦者的祝福——因为祂是全能的神——但却并不表示苦难是好的。就像法老成了神荣耀的垫脚石,犹大成了基督救赎工作的促成者一样,并不表示他们是对的。这些结论对不在苦难中的人而言是合理的,但对正在苦难中挣扎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这种神义论所能解释的,只是“强调苦罪不是上帝的意愿或默许”,但在实际处境中却“存在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对与受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伊甸园的时候捅了一个大篓子,从此人便活在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从圣经的事件观之,以色列人在受苦的时候,他们所想到的乃是呼求耶和华的拯救;在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落入仇敌的攻击与压迫的苦境中时,他们便呼求耶和华。所以,当一个人受苦的时候,就会转向神。如此,苦难所起到的作用乃是在提醒人是活在罪恶的咒诅下、也让人发现自己需要神。
三、苦难的回应
(一)神的回应
神义论不能满意地解决苦难的问题,是因为它所呈现给受苦者的乃是一位完全理性、站在远处分析案件、近乎冷漠的不动情的神。如约伯的三个朋友就是典型的神义论者。但圣经所描述的神对苦难的回应却并非如此,因为神明显是一位动情的神。如许志伟说:“一个毫不动情也不共苦难的上帝不可能同时被描述为爱的上帝。” 所以神的回应是动情的,神的回应是与人共苦难的,而十字架——受苦的上帝——就是神对人的苦难最好的回应。因此许志伟继续说:“十架事件就是神与人类苦难同在的表征。一个苦主最大的悲剧就是无人明白、关顾、怜悯他们的苦难,使人在苦难中更加感到疏离隔绝的绝望。但是,上帝进入了人的苦难,使人从苦难的暴虐中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安慰。”只有在十字架上的回应,才能真正地解决苦难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十架上的神,是与人一同经过水火的神;只有在十架上的神,是代替人类罪恶与苦难的神;只有在十架上的神,是要并能将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神。没有任何一个回应能比神与我们同经水火更有能力的了。
(二)人的回应
如前所述,人在苦难中当明白苦难是罪恶的后果,而在苦难中的回应,庞卡建议人当从圣经神的话建立盼望,认为如果人将盼望抽离苦难,会成为幻想的受害者;而若将苦难抽离盼望,这会变成愤世嫉俗的悲观主义者。此观点与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说言之受造之物的苦楚与盼望之间的关系一致,即人在苦楚中需要对神心存盼望。除了盼望之外,卡森提到了在苦难中对神的信心,虽然卡森更多地讨论是集中在所信靠之神的可信之处(如神的爱与受苦)上。
除了身处苦难之中如何回应苦难之外,也当以十字架的耶稣为榜样,知道如何回应这世间的苦难。卡森提出:“焦点放在基督的十字架,不仅使我们将信心立基于慈爱信实的神,也给我们设立一个无法超越的榜样——祂牺牲于救赎的大爱。”赖特在这一点上有更强实践性建议,曾思瀚总结赖特对此的观点就是“别再光谈哲学了,为受苦的人做点事!”若基督也要透过十字架来回应我们的苦难,那我们又怎能祈望绕过十字架来效法基督的爱呢?在郭佩丽谈到复原力时指出,有复原力之人的其中一个特质就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至少得到一位成人的关爱”。会如《地久天长》中的小富,他之所以能在长期与突如其来的灾病中坚强地走过来,那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关爱他的妈妈陪伴着他。也就是说,与之共苦的爱是帮助受苦者面对苦难最有力的方式,也是回应苦难最佳的方法。
结论
苦难,世上没有人能够避免,这是因为邪恶的存在。人因犯罪堕落而使人世间有了苦难。人为了能在苦难中成长,故此给苦难赋予了许多的意义,但是苦难除了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神以外,其他的意义对受苦者并无多大的建树。因为只有神的受苦、只有基督十字架上替罪的救赎才能将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是基督的受苦赋予了苦难意义,如若在苦难中没有十字架,那苦难便只是无尽的苦难。而神以祂的苦难回应了人的苦难,以致使人在苦难当中有信心于神的回应,进而于苦难中获得坚定、活泼的盼望,同时也能在爱中效法基督的十字架,以实际的行动“为一切的苦难做点什么”。
参考书目
许志伟,<三一神学创造 苦难——中国文化更新的神学思考纲要之三>,《维真学刊》第二期(2000年):38-55。
莱特。《我不理解的上帝——再思苦难、迦南、十架、终末》。黄从真译。台北:校园,2013。
赖特。《邪恶与上帝的新世界》。张悦慈译。新北:校园书房,2013。
卡森。《认识苦难的奥秘》。何醇丽译。台北:校园书房,1997。
玉汉钦。《痛苦中有美意》。吴敏琪译。台北:道声,2012。
庞卡。《苦难与盼望:圣经的远象与人类的困境》。曾淑仪译。香港:基道书楼,1992。
郭佩丽。《危机处理与创伤治疗》。台北:学富文化,2009。
拉维*撒迦利亚、文生*威泰尔。《为何受苦——生命无理时,找到意义和安慰》。神学系列T012。顾美芬译。台北:台湾举手网络协会,2016。
徐国铭。《上帝公平吗?圣经的公义观》。台中:浸宣,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