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对佛教带来的挑战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本身含义非常丰富,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在当今社会中,我个人认为现代化是我们国家要高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人的更加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佛教如何适应社会的变革,找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佛教界一直在探讨的大问题。星云大师曾就佛教的现代化提出了“佛法现代化语言、传教现代化科技、修行现代化生活和寺院现代学校化”的意见,对佛教今天的发展仍有着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佛教的现代化我认为首先是理念的现代化。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思维冲撞的时代,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缺少的是般若大智慧。佛教理念的现代化并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洋经,而是在网络时代,佛教适应社会之变革,坚持和弘扬佛教信仰之根本,让佛教“无缘大慈、无体大悲”在新时代不仅成为僧众的信仰,更多地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遵循,推动佛教的大众化、普及化和通俗化是现代化的大命题。
现代化对佛教带来的挑战佛教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僧人的现代化。当然这里的现代化并不是僧人要享受现代生活,而更重要是要求僧人要有现代化的学识。纵观现代宗教的发展,宗教界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如基督教世界上有不少很有影响力的神学院,如哈佛神学院、耶鲁神学院、剑桥大学神学院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而佛教的人才培养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推动,但按照现代化的要求,特别缺少高水平的院校、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教学模式,这成为僧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佛教现代化的重点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佛教在发展中,我曾讲过,佛教讲因缘,所以传教的方式相对比较被动。当然近些年,佛教界也有所提升,逐步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但是无论在宣传资源的整体整合上,宣传形式的创新上,宣传人才的培养上,还是属于粗放型的,远远没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佛教的理解不是停留在佛教只是拜拜佛上,就是认为佛教太玄乎搞不懂,使佛教与现代化社会相脱节。
佛教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还应该是佛教的国际化。佛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但从佛教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信众人数都与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突出的原因,一方面是佛教在发源地几近消亡,而在人众最多的中国,近代史自身本身岌岌可危,更难谈上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好的例证。佛教只有与世界其他宗教、其他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才能在交汇融合中真正实现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