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_贝斯特_04_稳定_04_王永才进京_22_归乡_5_老

2022-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蜗牛黄

所以王永石自打十来岁,就整天跟王永才混在一起,两个人的感情自然是与日俱增。你还别说,从那以后,王永才做事的态度、方式也慢慢影响了他,他也变得比以前懂事儿不少。他爹娘看到他的变化,心里那是相当惊讶,为这事儿,他爹还特意请王永才喝了一顿酒。

王永石虽然在自己家亲兄弟里面排行老三,可如果算上堂兄弟,他就排行老五了,所以村里人一般都叫他老五。几年以后,老五就沿着他大哥的路,去部队当了兵。这一去部队,他以前在父母眼里的缺点,也都变成了优点。比如说他虽然不是特别勤快,但特别有眼力价儿,做什么好事儿吧,总能让领导看到,即使人家看不到,他也总有办法把这事儿传到领导耳朵里去。在当时的农村,一个人即使嘴再会说,如果不会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儿,那就是光会动嘴、不会动手的二流子。

他从王永才那儿耳濡目染学到的待人真诚、有担当这些优点,在他从军的路上也让他受益良多。他刚进新兵连那会儿,牢记王永才跟他说的话,先好好表现自己,抽烟、喝酒这些先别沾,等以后有的是享受的机会。因此不但领导欣赏他,就连班里的其他人也很喜欢他。所以他当兵一年以后就当了班长,帮着排长带起了新兵。

又过了没多久,他就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引起了营长的注意,给营长当起了司机,这下跟着营长沾了不少光。那时的他也不再刻意伪装抽烟、喝酒的事儿,当然给领导开车时除外,这个他拿捏的还是非常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是原则问题,马虎不得。说实话,抽烟的习惯还是拜王永才所赐,王永才从十来岁开始抽烟,王永石跟他混了几年,好习惯、坏习惯都学了不少。

又过了两年,他成功从义务兵转成了志愿兵。在当时,志愿兵可了不得,在部队有工资拿,退伍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可以说就是端上铁饭碗了。这一步对于农村出身的王永石来讲,无异于鲤鱼跳龙门。自从那时起,上他家门儿上提亲的人可以说是踏破了门坎儿。可他当时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想那么早结婚,所以就跟他爹娘说,这事儿先缓一缓。别人还以为他眼光高,看不上一般的姑娘呢。其实他心里有更高的目标,他觉着志愿兵毕竟也只是一个兵,他要再努努力,看看是否有提干的机会。如果真的提了干,那时再把婚姻的事儿提到日程上来也不晚啊。

那时他每次从部队回家探亲,都会抽时间和王永才单独坐坐,喝点儿酒、聊聊天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打算和他一起说说。可以这样说,当时他的很多想法,甚至不会和他爹娘说,也会和王永才唠唠,可见当时对方在他心里的分量。他提干、推迟婚姻的想法儿,得到了王永才的肯定。“大丈夫何患无妻”,只要你混的好,自然有女的倒贴钱送上门来。喝过酒之后,王永才这样告诉他,就更坚定了他提干的想法。那时他爹娘还一个劲儿劝他,趁着提亲的人多,早点儿把婚事定下来。他也懒得给他们解释太多,只是告诉他们以后这事儿不用他们操心,让他们别管了。他爹娘一看也说不动他,也只能摇摇头随他去吧。

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儿,“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后来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机缘巧合,当机会来到的时候,他没有让它溜走——成功提干,并且后来还去汽车连当了排长。那个时候汽车连可不得了,因为那时司机还是个技术活儿,即使没有转志愿兵,在汽车连混几年,复员回家,至少还有个一技之长,饿不着自己。可见当时汽车兵有多吃香,很多新兵挤破脑袋往里钻。自打提干以后,每次回家探亲,他都会给王永才带些好烟好酒,还有驻地的一些土特产。那时他一回家,王永才家的孩子们就开心的不得了,因为有好吃的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吃点儿好的就更是奢望了。

王永石提了干,婚事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后来他和邻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那姑娘温柔贤惠,也算是老天待他不薄。

再后来他为了照顾家人,以上尉连长的身份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城安了家,工作被安排到了公安局。每次从县城回来,他不管时间长短,都会到王永才家坐一会儿,说会儿话。他跟王睿奇说过,三王庄这么多人,他就佩服一个人,就是你爹王永才。所以这哥俩的感情,几十年下来是相当深厚。所以当他在车站看到王永才那个样子时,心里非常难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