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8章学习笔记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卓玛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夫子说:“不到这个人努力用功的学,想懂而又懂不了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讲也讲不出来的时候呢,我就不去引发他;我告诉他一个角是如此,他不能够以此类推出其他三个角也是如此的话,我就不再和他多讲了。”

“愤”,就是表现一个人很好学,心求通而又不能通的样子;“悱”呢,就是讲一个人对道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心得,但没法表达出来。

程子说:“愤、悱,是诚意见于色辞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夫子就是在等待最恰当的时机来施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坚固。等待,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让学习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和发就把老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举一反三,又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比如子夏对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不理解,就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子夏的愤和悱。夫子就提示他说,“绘事后素”。意思是说,绘画时,要先以粉地为质,然后才可施五彩,就像人有美质,然后才可以加文饰一样。子夏一听,就有所领悟了,类推说:“是不是说君子要有良善的本质,再加上学好礼仪,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呢?”孔子一听,就非常高兴,赞叹子夏可以发明诗中的新意,说愿意和子夏一起来谈论诗经。

夫子的教学,完全是观待弟子而发的,就是要帮助弟子来融汇贯通,所以说夫子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学到这,我们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遇到困难时,我们会主动思考,寻找解决方法,还是被动的等待老师给予答案呢?向老师询问时,我们是否有思惟到愤悱的程度?老师告诉我们之后,我们又是否练习到举一反三。如果不能,我们算是合格的弟子吗?

我的老师说:“转动命运的轮子靠思惟。”思维什么呢?就是把思想集中在老师传授的真理上,用心思惟,在心灵深处,构建出真正对我们的生命有着非凡意义的真知灼见,这样就能够引导我们的人生走向真理和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