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的话与好听的话
这两天读孔子的《论语》,有很多共鸣。叹服这个几千年前立德立言的大圣人,那么可亲可敬又极具生活智慧。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没有了真诚,礼就只剩下了形式。
深以为是!何止是礼如此,没有了真诚,再好听的话也不中听。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很会做人,很会来事,是他会说话。什么是会说话?大概是说话周到,能够不留话柄,还能随机应变吧。会说话的人我们说他情商高,不会说话的人我们说他情商低。情商高的人说话一定是让人听着舒服,而情商低的人说话常常缺少善意和温度。
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让人听着舒服的话未必是中听。很多时候,我更喜欢明白的话。我以为说明白比说舒服更重要。
漂亮的话听多了,就觉得都是客套,跟客套的人在一起会觉得好累。如果不是应酬,就会觉得这个说话的人很假,反而会失却你对他的信任,觉得这个人不真诚。
心里是怎么想的,嘴上才怎么说,内心情感与说的话不统一,你的表情就会出卖你。朋友J说:“很难碰到一个像W那样让你出自内心去欣赏的一个人啦!W是他的领导,和他是君子之交,他常常跟我讲这个人如何待人处事。虽然说话不好听,但是你能穿过他设置的重重语言迷雾感受到他对你的关心。”内心的真诚在,即使说出来的话没有温度,你也不会气恼。你会明白,他仅仅是说话难听点,但是说的却是正确的,对你有益的话。大不了,你觉得他这个人情商低,不会说话。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依然喜欢听他说话,他说的话明明白白,跟这样的人待在一块儿安全。显然,说得巧不如说得真。
当然,情商高绝对不是在所有场合都说漂亮话的主儿。因为会听话的人,不只听你说的什么话,而是听你到底在表达什么。佛经里讲“依义不依语”——依语言背后的意思,不要依这个语言本身。别人听得见,也听得懂。中听的话一定是发自肺腑的话,而绝非是场面话。遮掩和回避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推动事情向前一步,一团和气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高兴啊。
孔子也讲竞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很多人都说自己不争,可是以涉及的自身利益他还是会跳出来的。看别人的时候,心如明镜,轮到自己的时候,未必能那么淡定。人生不可能不竞争。不争多数时候是因为没有办法争,与孔子说的“无所争”不同。孔子说君子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孜孜以求,不会在细枝末节等具体利益上和人争夺。如果要竞争,也是彬彬有礼,尊重对手,从容对待结果的。古代的射礼要作揖登场,比赛结束后下来喝酒。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竞争是一种对过程的享受。
做到这个其实很难。嘴上说不在乎的人,心里未必真的服气。
真诚这个东西很是奇怪,你很难掩盖得住。朋友华常常跟我说:“你相不相信人是有能量场的?这种能量场即使他不说话你也能够感觉得到。”我想,这个能量场应该就是心灵的力量吧。
为了读书不像风一样吹过,我逼着自己把想到的记下来。写到这里,我想提醒自己:真诚待人。敏锐地体察和照顾他人的情绪不是心机和城府,而是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