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读书笔记(01)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runner2sun;作者:邵俊达。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完整公开电子版地址:
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ba-shi-jian-dang-zuo-peng-you/
我经常在喝过大半杯咖啡之后突然觉得本周末有好几件事儿等着我去做,然后大脑在飞速旋转的同时会慨叹时间有限,人生苦短...并会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周末把想做的事情全部完成。(据不完全统计,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周三上午)
执行的情况如何呢?大部分是这样的,周三下午可能已经把这个想法忘掉了,就算周四勉强能想起来,想要执行的感觉也没那么强烈了,但大部分时间是想不起来的。如果这个想法竟然在周五的晚上还留在我的大脑里,按道理我就应很好的执行了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周六一般是这个样子的,一觉醒来已经10点了(少数情况,少数情况)然后要洗个澡,再吃个饭,再休息一会。这样就到下午了(时间真的是不等人啊,不等人)。这时通常会自责一小会儿(我发现我是很容易原谅自己的...),然后终于有了行动的动力,可以开动了。捧起一本书开始读,读过两页左右通常会想到本周更新的《The Walking Dead》(很好看的一部剧...)还没有看,在这之后我通常会度过”愉快“的45分钟。
这只是周末的执行时的一个小片段,执行的时候经常会“人为”的被各种事情打断,最后发现一天就这么”愉快“的过去了,然而”任务“却没有完成几件。这种情况发生之后难免会自责,会感到有压力(如果要做的事情很急迫)。李笑来老师在书中提到:
这种巨大的压力所造成的恐慌,往往可以使当事人作出荒诞不经、让其他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自相矛盾、自我欺骗、孤注一掷、痴心妄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个场景---备考。每当考试临近时,就会有一些人开始从有压力(因为之前没复习)再到恐慌,最后一看时间不够了,就着手准备小抄了,一旦这次得手便会周而复始。
那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结合我的情况与书中的建议,我总结了两件要做的事儿。
列清单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如果这个清单是针对一天来列的话,最好不要超过三件事儿,否则完成的可能性会很低(当然也因人而异)。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理清头绪将任务量化,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也会有一个把握,而且随着清单上的任务不断地被完成,当被完成的清单数量不断增多,通常会产生一种充实感与成就感。
设定最后期限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设定一个开始时间并因此有了一个时间段儿的概念,从而产生紧迫感最终敦促自己完成任务。
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迫近,因为时间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