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便读了大学,脆弱时也依然需要父母亲人的体贴和抚慰
一晃儿大侄女开学两个月了,期间有过几次交流,感觉一切都还不错,就没太过关注她。
前两天听妈妈说,她高烧了,还打了点滴,为此嘱咐她两句,问问退烧了吗,尽量不要输液。
回复说退烧了,我也就没往心里去。周末我又不放心地问询,说是又烧了。详细问了情况,体育课后睡了一觉,醒来就发烧了。我推测她是运动后着凉了。说是吃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脖子上淋巴还有点疼。我叫她吃上抗病毒的蒲地蓝,又担心两种药有反应,不敢让她吃,问了几个做医生的同学、朋友,时间太晚,不敢电话打扰,发了微信,也没回。估计是太晚了,问了度娘说是可以同用,叮嘱侄女可以吃点蒲地蓝。
第二天醒来问她怎么样?说是退烧了。叮嘱她再坚持吃两天,看到同学的回复可以吃上蒲地蓝,告诉她坚持服用。
上午11点多,侄女说她浑身痒痒,我担心她过敏了,估计是阿莫西林过敏。赶紧叫她别再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心里也一直担心。她也没有回复我,更加着急。想起同去的老乡朋友,和侄女大学一个学校的同乡妈妈,拜托她微信联系女儿帮忙看看侄女到底怎么回事,顺便给我回个电话。
有老乡就是好,几分钟的空儿,侄女就回微信了,她说刚刚睡着了。这下心里就踏实多了。
谁知周一又烧了,这下可真急坏了我!告诉侄女赶紧去医院检查,验一下血好对症下药。别耽误着。
侄女说那边的课也很重要,耽误课时,会影响将来的学分。她说等到中午下课再去。我叮嘱她找个同学陪同,她说同学们都很忙。功课很重要,这我能理解。
于是这样就徒增了家里的担忧,尤其是离家千里,交通不便,又不能在身边照看,一切都得自己摸索处理。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掌控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大学里怎样安排好学习和生活,少走弯路,少让父母牵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学会适应学校的环境,安排好衣食住行基本就适应了。随着气温的变化,注意加减衣服,尤其是昼夜温差大的时候,更要掌控好;饮食方面,尽量改掉自己的挑食毛病,什么菜都试着吃,保证饮食多样性,全面摄取营养;适应集体生活,和同学们搞好关系,特别是同寝室的同学更要相处好,保持和谐的气氛,团结友爱;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事一定要结伴出行,确保出现安全。
二、重新认识自己,推介自己。步入新学校,适应新环境,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以新姿态、新形象,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大学就像是生命的第二大熔炉,你想成为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要以积极的心态,十足的干劲,开启大学生活的新篇章。
三、搞好学业规划。大学相对高中会轻松一些,但要掌握好度,不能彻底放松。要试着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打好基础,提升专业水准。同时做好读研的准备,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机会。
四、参与社团建设,丰富大学生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加入喜欢的社团,为社团建设出策献计,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作为家长也要与孩子保持好联系,做好孩子坚强的后盾。虽说孩子已成人,但他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大一新生阶段,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引导。作为父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保持联系,定时互动沟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掌握孩子的作息时间,在晚上自习后,或者周末与孩子互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动态,随时给孩子排解不良情绪,鼓励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父母利用假期看望孩子,没有时间又太远,父母要邮寄一些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些孩子学校学习紧张,购物又不方便,或者孩子不舍得买东西,家长偶尔给孩子寄些东西,孩子会有一种幸福感和喜悦感。
三、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动。在孩子遇到难题时,或一时联系不上时都可以找家长朋友帮忙,搭建好互动平台很重要。
四、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互动。这一天如果能做到就更好了。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
总结通过这次侄女生病,我感觉对她的关心太少,认为她长大了,独立了。其实孩子平时健健康康的,不闹毛病,一切都还好过,如果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孩子就会想家,想亲人。我们也都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也深有感触,对待我们的孩子不能疏忽大意,时刻要关心惦记他们,时刻准备好,为他们减轻后顾之忧。
当然在孩子们一切顺利时,他们自然不需要我们这跟拐杖,甚至烦我们唠叨。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是希望孩子们早早独立,练就本领,在人生的航船上行驶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