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言语系列简友广场

方言 (2015-04-01)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才是龙卷风

(本文发表于2015.4.21《运城日报》

        去河津出差,在宾馆里看了几段河津干板腔,有一种故旧相见的感觉。虽然河津方言与我们临猗方言还有区别,但同属晋南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方戏剧、民间曲艺都是以方言来演唱、表达。晋南是元剧的发达的地区,元剧四大家中关汉卿、郑光祖都是晋南人,元剧中许多字词句,现在依然存活在晋南的方言中。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方言的表达力,是丰富的汉语言表达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千百种方言,有各自地域,有各自的人群,有各自的相对封闭的体系,有各自的特殊语境。作为群众生活语言,不同的方言,却同样富有简洁、生动、淳朴、幽默的特点和强烈的表达力。一个方言词语,往往含有难以用普通话表述的特别的含义。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方言的特殊的表达力,我们这一代不应该丢。

        方言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而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生发出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古希腊城邦林立,演绎出欧洲文明的源头,都说明文化的多样性对文化活跃、发达的重要性。

        方言是乡情最强烈的纽带。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特殊气息,远离家乡的游子,一踏上故土,便能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扎根于心灵深处的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最浓烈的来源就是乡音。长久羁身那陌生的城市,一句熟悉的方言乡音,瞬间就会把你拉进无边的乡愁。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有不同方言区,方言区又有不同的方言片,在这种差异性之中,我们也在构筑一种整体性,这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只不过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已;普通话的推广,也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但方言的差异性不影响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从来也没有消灭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历来是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华文明最完美的体现出“寓杂多于整一”的和谐原则。

        现在,方言无疑在遭受着各方面的威胁。普通话的强力推行(比如广电总局通知电视剧语言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对方言是一种威胁;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减少对方言是一种威胁;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流动性对方言是一种威胁;方言的传承环境已经岌岌可危。全国范围内,民间曲艺、地方剧种的大量消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方言面临的频危现状。方言是地方艺术的土壤,地方艺术反过来也反哺、光大着方言。目前,民间曲艺、地方戏剧的艰难处境,实际上就是方言面临的艰难处境的真实反映。

        可喜的是,方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传承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当今传媒时代,河津干板腔走上电视,民间曲艺上传网络,地方传统剧目的录制保存,包括网络微信上的歌曲方言翻唱、视频方言配音等等,总之,现代传媒拓展了方言传播的渠道方式,搭建了地方戏剧曲艺推广展示的平台,为方言的传播提供了方便,方言正在对现代社会作出适应尝试和生存努力。

         中央对于城镇化工作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许多网友表示,每每传媒上听到家乡话的演唱,都有一种“泪奔”的冲动。晚唐诗人司空图说过“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方言乡音的乡愁。

        愿每个人心中,给方言、给乡音留一份牵挂,留一份关爱,因为它是我们祖辈的声音,因为它存在的地方,有我们的父亲母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