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你的一程

2022-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时间_断点

这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事故,只是些零星散碎的记忆。它们都曾踊跃于我的脑海,也都曾堙没于我的世界……如果我说,人的成长就是些简单地记忆堆叠与累加,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最纯粹的成长往往都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

一日深夜,情绪繁复,难以入眠,于是打开一电台借以助眠。只听得电台那头传来一美丽而又富有情感的女声在很有感情地朗读着一篇文章——《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文章的篇幅不算很长,文章的内容也像极了现在的大多数(鸡汤文),唯独那女声独一无二。听过电台,心里沉沉地,不知是因为那女声,还是因为那散文。

电台里说:“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程的缘分。你来时,我满心欢喜迎你;你走时,我不会追问送你走。”电台里最后还说:“感激那个借我们一程的人,因为借了你的一程,让我满足了一生。”尘封久矣的记忆随着文章与女声的结束变得越发清晰可辨,犹如是被掀开了盖着旧布的旧物,尘埃与旧布齐飞,唯有旧物安然,俨然一副与世无争,与时间无关的样子。原本仅有一点的睡意也在顷刻间变得全无。

轻触我的记忆,总有那么几人最先浮现在我的脑海。她们都曾是我最乐意交流的人,也都曾是借我一程的人,更曾是教会我抛弃自卑勇于突破自己的人。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结识的女生都要比我优秀?为什么我总是遇到一些心灵相投却不能相伴一生的人?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曾相识于网络,都曾存在于虚拟世界里,都曾放下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伪装。再也许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理论在从中作梗。

抚去记忆上的尘埃,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书友。她给我的记忆是霸道、野蛮以及后来才发现的柔弱。最初时她自称“土匪”,所以我只得“丢”两本刚买来还不曾拆封的书给她,或许是被她的“匪气”吓到了,也或许是我对这个“匪友”充满了好奇。随着后来日渐熟络,她的学识和能力又成了我最为佩服和不及的点。虽说如此,但这些终究不能是我要记住她的关键。

记得,在那一年的冷冬,很冷的一晚,我接到了她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先是一顿理直气壮地埋怨,接着便是短时间的沉默,原以为她是在想词,没想到她却在流泪。在我得知真相的刹那间,我像是一个被攫取了灵魂的肉体,痴痴地定在那里,没能讲出一句安慰的话来。谁能想到一个自诩“土匪”的人竟然也会流泪,但似乎我也忘了她还是个女生。时隔多年,每当我想到曾有一女生因我而落泪,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犹如一个孤独的孩子,在怀念着曾拥有过的母爱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温情。虽说这样的比喻有些欠妥,但那确实是我至今都无法抹去的记忆,那种反差,那种触不及防,以及那种非恋人的朋友关系……

如果说第一位“忆人”读着让人有些感伤,那么接下来的这位则会显得平淡。我与她之间,可能是最符合人类关于男女之间纯友谊的定义和标准。平日里我们除了会分享一些生活趣事之外,更多时会聊一些有关文字类的东西,而我读书少的缺陷也就在那时被暴露得一干二净。虽说如此,我们的友谊还是跨过了一个年,但也仅此一个。随着可聊内容的日渐匮乏,我们间的聊天时限也从最初的几天变到了一周,从一周又变到了一月,直到最后彻底地断联。虽说略显遗憾,但我却认为这也算是完整。正如电台里所言,“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程的缘分。”

如果回忆的进程到此结束,可能会略显贫瘠。毕竟,在我的记忆库里也并非只有这两个可容我铭记一生的友谊碎片。在我记忆的最深处,还有一位女生值得我铭记一生。认识她时她还是一位正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从年龄上看,她不是我应该交友的范畴,但她却成为了时间最长的好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她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哥哥,而我有一个比她小几岁的妹妹。所以,日常交流就会变得很无碍。她也曾说我像是她失散多年的哥哥,虽然是句笑谈,但至少可以看出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像是一种亲情。

我与她的相识源于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主要是怀念我的初恋(指初恋这件事,而不是那人)。她读过之后觉得我个人过于伤感与悲观,于是她便主动肩负起了让我逃离“苦海”的重任。至于为什么?我想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吧,虽然她一直强调就是觉得我过于伤感与悲观。

如她所愿,在不久的一天我因她一直以来的积极向上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而出现了某种变化,先是精神一振,接着是彻底释怀,犹如涅槃重生。当我把这一情况告诉她时,她并未显得过于惊讶,就好似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对于这样的一位友人,我始终都满怀着感激之情,即便是后来的彻底断联。

三段记忆的碎片,三段不同的友谊。一段像极了爱情,一段诠释了友情,一段复刻了亲情。我记忆里的一生,她们现实中的一程。也许,她们都早已忘记,也许还会偶尔想起。无论是那种,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一程足足借够了我的一生,虽然余生未完,余生还在继续,但刻在心底里的记忆犹如是封尘起来的旧物,独它安然恬静,唯时间与岁月齐飞,世间的一切都已与它无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