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有点儿奇葩,它的逻辑在哪里?
文| 渝都都 图| 网络
看电视新闻的时候-----
闺女问:怎么最近新闻里老提到印度,印度在哪儿啊?那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我答:那是一个与我国西部有着漫长边界线的国家,至于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一句话说不明白,你还是等着我给你写一篇系统介绍的文章,自己读去吧。
于是,遍查资料,草成此文。希望能部分解决闺女的疑惑。
- 01 -
8月28日下午,侵入中国洞朗地区并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的印度军队终于从对峙点迅速撤离。
这场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的中印对峙,经历印方各种嘴硬、叫嚣、死撑、斗狠与中方的耐心规劝隐忍、好话说尽、然后开始军力调动排兵布阵各种仁至义尽,突然就这么落幕了。
这段时间,印方的内外表现以及铺天盖地的有关印度这个国家的各种历史与现实资讯,呈现给我们的印度逻辑,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简直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 02 -
过去,我国知识界与媒体传达给我们关于印度的印象大体就是----
鼻子耳朵肚脐眼儿或者围绕脑门儿一圈,到处都挂着各种金属饰品、外加眉心点上红痣的印度美女,或剧烈或舒缓扭动腰肢、拽着屁股和肉肉的肚皮,满屏歌舞的印度;
火车车厢里面人挤人、肉挨肉,车厢外面与顶部到处挂着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外挂的印度;
然后就是强调中国与印度有多么的相同或相似,比如:
都是5千年文明古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第三世界,都受过殖民者欺负,二战后都独立建国,都面临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任——相似到这种程度,那简直就是同门兄弟,惺惺相惜。
可是,如果印度跟我们这么相同,那么,在面对印度的作为时,为什么我们会一脸懵逼,对他们的逻辑深感不可思议呢?
其实我们对印度了解实在太少,它与我们是如此的不同。
本号将推出一个系列专刊,尝试认识和了解这个与我国西部接壤近两千公里的巨大邻邦-----印度斯坦共和国。
先简单说一下印度这个国家的概况---
人口13亿多,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中国,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主要是平原,可耕地面积实际上比我国还要庞大。
1947年8月15日,在其殖民宗主国大英帝国的设计下,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
- 03 -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通过一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连续多次的迁徙,侵入印度次大陆占领大片土地之后,现在的印度实际上一直就是被来自西北角的各种外族入侵者轮番统治。
只有公元前321年(当时我国在秦朝时期)阿育王建立的孔雀王朝是自已统治自已。这一时期,印度进入鼎盛,基本上霸占了整个南亚,甚至还有西亚一部分,领土比当时的秦帝国还大,比现在的印度大得多。
跟我们的秦始皇嬴政几乎同时期的阿育王的孔雀王朝,算得上是一个庞大帝国,印度也从地理上接近统一(但可惜,这也都是外人干的)。
但当我们的历史刚演进到汉朝,阿育王挂了,于是孔雀王朝开始分崩离析,印度继续进入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状态。
印度历史上还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也是其第一个封建王朝,那就是笈多王朝,但也就100多年,并且只是换了个总代理,各地代理还是原来的王公。
笈多二世去世后,印度立马再次分崩离析,这一分裂就是650年。
后来又有一个莫卧尔帝国-----
莫卧尔几乎统一了印度,但却跟印度人没啥关系,因为这个帝国是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干的。
而且,莫卧尔的统一,还只是地理上的统一。
蒙古人采用老办法,那就是:以印制印。
什么意思呢?只要你不反抗,这地方还归你管。
莫卧儿比较重视军事,靠军事有力地维护着对印度的统治。
但不久,英国人、法国人、甚至荷兰人都开着船过来开始一起在印度撕逼。
最终,英国胜出-----
几乎控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这里建立起了殖民统治。也就是英国实现了印度地理上的大一统。
但是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老谋深算的日不落帝国才不会傻到自己给自己培养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对手。
英国人通过收买邦主,来实现分而治之,绝不让印度各土邦统一。
所以,可以这样讲-----
印度在它1947年独立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上,几乎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其被殖民的历史长达三千年。
- 04 -
如今的印度是独立前的554个土邦国联合起来形成的,它的整个历史基本上是处于分离状态。
印度没有真正的统一过,这一点给印度带来一个最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印度语言文字的复杂性-----
印度有句谚语:每隔两里水不同,每隔4里话相异。
印度语言种类庞杂,有1652种之多。
根据1961年的普查,印度有1549种语言被列为母语。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那就是,这个城市与那个城市语言文字不同,这个村儿和另一个村儿的村民的文字都可能不一样。
比如说-----
现在的印度货币卢比上不得不弄15种不同语言文字,纸币倒还好,密密麻麻都写上,就字儿小点儿,但若是硬币,肯定会表示压力很大。
连印度政府官员自己都没几个人搞得清这15种语言到底说的是啥玩意儿。
印度宪法也把这15种语言文字规定为法定语言。
为啥规定这么多?
因为没有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把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最多,但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不过30%)。
印度历史上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也就没有机会去推广统一的语言。
再加上,各个种姓之间,为了突出自身族群的身份地位,尽量都发展自己的语言,于是形成语言上的森严壁垒。
比如-----
当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要把印地语作为国语,结果遭到了全国上下的反对。
1965年,印度政府要推出“确定印地语为国语”的国政举措,引发全国大规模罢工和游行示威,后来甚至发展成大规模的暴力流血冲突,死了200多人。
另外,印度语言庞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外族入侵-----
印度整体上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所以不断有民族南下,攻入印度,加上没有强势文化的融合,导致印度民族越来越多,而且每一次入侵,都带来一种新的语言。
说句实在话,一个国家里这么多种语言文字,连播个新闻联播都做不到,春节联欢晚会就更甭想了。
有人戏称-----
要是在印度搞个春节联欢晚会,譬如说个相声,那就好玩了。
演员说一句,后边逐句翻译,先后可以分15波人轮流大笑。想必演播现场的笑声得此起彼伏。
语言文字不统一,很自然影响到沟通交流,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
这么多语言文字争来争去,最后便宜了英语,英语在政府部门普及率可以达到70%。
不过,这里插一句-----
印度人说的英语,其它英语国家表示压力很大。
听印度人说英语更加恐怖。
比如three,印度人说成“死力”;
再比如Passport,印度人说成“拔丝波特”。
让听者得好一番琢磨。
现在印度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地方要以语言文字建邦。
什么意思呢?
他们都不愿意跟语言不通的人在一个邦,因为沟通费劲。但若真这样搞,只会加大族群间隔阂。
尤其在靠选票主导政治的当今印度,谁敢出面强推语言文字的统一?
- 05 -
中国跟印度刚好相反。
早在与印度孔雀王朝同一时期,秦始皇嬴政从地理和政治上开创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先河-----
设立郡县制,让中央权力直达地方,让政令得以统一;
还修了8条国道(驰道)通向全国,加强统治。
更重要的,让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全面统一。
针对“中国的威胁来自北方”这一传统历史痼疾-----
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有效阻击了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虽然后来还是没能挡住“五胡乱华”,但是秦的长城,一定程度上保卫了汉朝,为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甚至直至明朝,长城也仍然发挥了极为强大的防御功能,若非内乱,满清军队未必能打得进来。
跟印度那一锅乱粥相比,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秦以来中国生生不息的大一统文化的巨大威力。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可谓居功至伟!
印度历史上始终没有出现像秦始皇这样能废除地方割据势力、让政令畅通的人物。
所以印度的历史既是一部悲惨史,也是一部灭国史:
几乎亚洲每个强大的族群都入侵或者统治过印度。若不是青藏高原的阻隔,说不定我们的祖先也忍不住用汉唐雄风去横扫印度平原。
再加上,秦之后-----
汉武帝继续开疆扩土,把汉朝发展到最强盛,让国号“汉”成为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的名称。
更重要的,他在秦始皇的功业的基础上,更加全方位地实现了大一统-----
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注意是“罢黜”,而非诛杀,把其它各家的思想贬到了民间,并未完全一棒子打死,留了活口)。
整体上,中国古代统治集团以“儒家为主,诸子百家为辅”进行治国并几千年一直成为一种传统延续下来。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汉朝以后一直都没有偏废,而是作为居于主体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宝贵补充,让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总体上保持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多样文化思想并存”的格局。
譬如说-----
庄子的思想令知识分子保持了一份精神自由,影响深远。
老庄思想成为如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一长串思想文化大家们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所与精神安慰剂。
比如魏征、陈抟、刘伯温等很多道士们,还积极参与政治,对中国政治文化发挥重要影响。
甚至,前段时间,当今的全真教道士梁兴扬说他在南海贴符,从宗教角度从事爱国主义活动,让美国佬的军舰在南海老是撞船死人。据他说最近也要去洞朗贴符,才刚说出口,印度就从那儿撤了。哈哈哈哈!
这样一种大一统文化传统带来的治理文化大格局,其实直到现在也仍然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制度与政治治理-----
譬如说,在经济制度方面,我们现在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譬如说我们今天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譬如说我们的政治治理,“以一党为执政主体,八个民主党派参政辅政"。
所有这些东西,其实都有其内在的传统渊源。
正是因为有了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才避免了各种思想撕逼导致的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的思想混乱,有效维护了团结和统一。
当然,到了清朝做得太过火了-----满人大兴文字狱,搞文化专制-----这显然钳制了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秦以后的中国整个历史上-----
主要是统一状态,基本上都是主体民族(即汉人自己内部主导)建立的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
而分离都是暂时的(除了元朝、清朝等极少数外族统治者外)
所以,虽然现今中国货币上的语言有5种(汉、蒙、藏、维吾尔、壮),但汉语一直是全国统一的官方语言,少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只是很小众的人群沟通交流的工具。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大一统的中国文化优越于印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 06 -
印度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没有出现汉武帝这样的人物,所以印度被世人称为“宗教博物馆”。
宗教太多,不同的宗教拜不同的神,印度的神太多(据说有3000多万个神),所以各种大师(神棍)也多,随便一个大师就靠着一点儿江湖手艺就能忽悠潮水般的信众,然后谁也不服谁。
所以印度这个国家长期被鬼神之事所困扰,宗教冲突此起彼伏。
目前印度人口中,83%为印度教信徒,11%为伊斯兰教信徒,剩下6%的人口则被基督教、佛教、锡克教等好若干宗教瓜分。
复杂繁多的宗教教派,导致了各种大师、神棍满街都是。目前仍为鬼神之事所困恼。比如印度,印度神多,据说有3000多万个神。各种大师(神棍)也多,随便一个大师靠着一点江湖手艺都能忽悠一大票信众。
瞧着总人口的83%为印度教信徒,应该集中度还蛮高的吧?
大错特错!
印度教是一个多神的宗教,而且等级森严,印度教里还有N多个教派,多到啥程度呢?
到底印度教里还有多少个针锋相对的派别,印度人自己都数不过来。
比如,据在印度长久居留过的中国人讲,印度最大城市孟买,它的一个小区和隔壁小区的印度教都不一样。
譬如-----
你晚上在孟买街头散步,一会儿一群人敲锣打鼓在庆祝印度教节日;
过几天另一群人又用人叠人的方式在庆祝印度教节日;
再过几天一队摩托车打着旗子庆祝印度教节日。
这还算欢乐的,没啥毛病。
可关键是,这些多如牛毛的印度教各派别,经常会因各种宗教矛盾爆发严重的冲突,杀人放火死伤惨剧司空见惯。
比如-----
就在前几天,一个名叫辛格的印度宗教大师,他利用庞大规模的信众对他的宗教崇拜心理,忽悠强奸了几百名少女,自己却美其名曰这是“救赎”少女们或为她们“开光”,同时他还忽悠追随他的男性信众自宫。
事情败露之后,政府要法办他,结果崇拜他的信徒们却不答应了,纷纷上街打砸抢烧表达反对和愤怒之情。
这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吧?!
但这就是印度盛行的多样化宗教崇拜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宗教冲突或严重骚乱,而且几乎无解。
这样一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很难形成。
- 07 -
接着上面的话题,顺便谈一下印度女性地位的问题。
通过全球媒体,我们经常能看到来自印度的一些花样百出且令人发指的强奸女性的恶性事件,如聚众轮奸,强奸致死的,有下药迷奸的......
印度是个性崇拜或者生殖崇拜的民族,然而这样一个国家,却有4000万光棍。
在这个国家的文化心理上,不觉得强奸女性是一件什么很罪恶的事情,强奸女性的现象非常普遍。
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印度人认为强奸这种事情并不怪男人,整个社会对强奸犯十分宽容,内心倾向于偏袒强奸犯,甚至还会怪罪受害人不自重、制服诱惑、过于暴露、眼神儿挑逗等。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无比匪夷所思。
据印度首都新德里警方2015年发布的数据,就首都一个城市,平均每天有522人成为犯罪的受害者,其中每4小时就一起强奸报案,每两小时就有一起性骚扰报案。
因此印度被称为“强奸之国”,而首都新德里则被称为“强奸之都”。
你可能会问,警察干什么吃的?
实际上,印度警察内心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多上心,有的会强迫强奸犯跟受害人结婚,有时候因为强奸还看不起受害人,甚至还想上去补刀。
比如某些地方被轮奸的女性勇敢报案后,警察一来,反遭警察二次强奸。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印度长期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另文再谈)。他们认为,女性天然低男性一等,是男性的附属品。
这样一种文化心理在印度人的婚俗里也有清晰展现。
中国中兴通讯公司在印度分公司副总裁汪涛先生长期在印度开拓通讯业务,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地做手机的印度人Rajiv夫妇请汪先生夫妇吃饭,Rajiv的太太很好奇地问:“ 听说,在中国结婚是男方给女方家钱,真的是这样吗?”
汪先生说:在传统上,中国人结婚是男方家要给女方家彩礼,但现在中国并不是这么强调了,男女平等嘛。不过这个传统习俗多少还是有些影响。
Rajiv夫人愣了半天说:“It's so incredible ! so incredible!( 这太不可思议了,太不可思议了!)”。
中国人为何会认为结婚男方家应该给女方家彩礼?
娘家养了20多年的女儿,要离开父母嫁给婆家去生儿育女、干家务,总得把之前养女儿的成本和离开父母的精神损失费补偿一下吧。
-----这大概是中国人传统的婚俗文化逻辑。
印度人则刚好相反,女方嫁到男方,女方父母需要出一大笔钱给男方 !
女方嫁人,娘家倒贴嫁妆费用,并且价位也越出越高,如果出价太低或令男方家里不满意,女孩出嫁后,就会在婆家遭受白眼,甚至被虐待。
所以很多印度家庭生女孩儿的意愿极低,这造成印度某些发达地区的新生婴儿男女性别比高达惊人的140:100。
有的家庭生了女孩儿,担心孩子长大后出不起嫁妆费,女儿嫁不出去,就在孩子才几岁或者十几岁的时,想方设法尽早把孩子嫁出去,因为童婚费用低廉。
比如,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22岁时就结婚了,可他的妻子却只有10岁。(萝莉控可以考虑移民印度了。)
由此可见,印度人的婚俗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女儿嫁到男方家,以后终身的生活费就要靠男方家提供了,你女方家总得承担吧?如果承担少了,男方家自己人和后代都活不下来,那还不如把新娘烧死了保全男方家里人和后代。
欲知更多关于印度这个国家及其文化,且听下回分解,本号将陆续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