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闹”好还是“静”好
出差的这几天居住的酒店后面是一个小公园。
其实说是公园有点夸张,确切地说就是城市街道与居民楼之间挤出来的一块空地,空地上硬化出几条曲曲折折的小路,小路两边是人工种植的草皮,还有几株栾树、樟树等,中间还有一棵遮天蔽日的法桐,法桐周边安置了一圈长板椅。
附近居民茶余饭后闲着无事总愿来这,聊聊天,拉拉呱,或者走走步,散散心。每天八九点钟以后,你看吧!一个个老太太、老爷子约好了似地,陆陆续续赶了过来。过来之后,就各自“忙”开了,有绕圈走步的,有练太极的;再就是跳广场舞的,清唱的,吹奏的……
我在酒店住了五天,小“公园”天天如此,跟赶大集一样,人来人往,热热闹闹。
如今农村的老人也是一样,比年轻人更喜欢集体活动,他们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谊舞,活得十分热闹,成为中国街头一大景观。
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前几年在瑞士给女儿照顾孩子那半年所见所闻。凡是到过欧美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老年人都很安静,绝无扎堆喧闹的。他们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单独一人,坐在公园里晒太阳,或者作为旅游者去看某处的自然风光。而公园、绿地等休闲处大多是年轻人在谈恋爱,或父母带着小孩子游玩,即使有老年人也是很少,更不会见到老年人跳广场舞这样喧闹的集体活动。
当然,我们不该在中西养老方式之间进行褒贬,老年人退休了,时间富裕,而且害怕孤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排解一下孤寂无可厚非。中国老年人退休后大多开始了真正的“养老”模式,很少继续自己之前的事业。所以,整天就在想着怎样把余生过得更潇洒、更“灿烂”。
在多数人看来,多参加集体活动能让老年人少想疾病之类负面的东西,从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但在心理学家看来,老年人更适合独处。一定的孤独心境不但有助于他们与死亡和解, 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人一个新的境界。比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的晚年作品都更加深人自己的精神领域,因而他们的这些作品显得更空灵、更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