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思想在沉默中灰飞烟灭
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上等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中等人希望和上等人交换位置,下等人浑浑噩噩,但是是被利用的广大群体
1984是一部看似极其荒诞却细思极恐的反乌托邦大戏。我一度认为这本在乔治奥威尔的笔下的神作事实上是一部居心叵测的恐怖片,读完后让你倒吸一口凉气,不自觉地反观生活中一些本来理所当然的事。他解读战争的特殊方式、构造1984的这个奇特的英国社会主义。一个社会评论家,用了惊悚的笔法推翻了一个乌托邦的幻想。
(原由托马斯莫尔提出的一个美好世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主角温斯顿“兢兢业业”地在真理部工作,而他的任务就是修改历史。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如果老大哥说过的某句话、党所做的某个预测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相关的报纸便会悄悄收回来销毁,经过修改的内容会被重新翻印。要证明老大哥和党曾经犯过错误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找不到任何证据。
利用不断更新出版的新话辞典规定人们只能说什么话。新话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词汇量在逐年减少的语言。新话的全部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
于是随处可见的报纸海报成为极权主义者控制思想的玩具。最后真正的过去都被遗忘,人们一直以为受到了英社头领“老大哥”的保护与庇佑,生活在越来越美好,事实上,物资匮乏是一年不如一年,思想的禁锢也一年更胜一年,处处都有监视监听,可怕的已经不是没有自由,而是连思想的自由都被控制,更可怕的是你全然不知。
难怪年过三十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种正常现象,《泰晤士报》几乎每周都会刊登这样的消息:孩子们偷听了大人的谈话,即便是很折中的评论,它们都会向思想警察揭发大人的罪行。当然《泰晤士报》笔下的孩子都是“英雄少年”,绝非鬼鬼祟祟的窃听者。(1984节选)
温斯顿作为真理部的外围党员,其思想的监视更为严厉。思想警察从他的言行,踪迹甚至眼神里都有判罪的依据。你需全然相信2+2=5是真正的真理,否则便是危险的。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句出现在章首的标语我本读不懂是什么意思。
战争如何实现和平,自由的人如何感受奴役,无知如何构成力量,奥威尔用他描绘的这个社会诠释了这句话,就像真理部篡改历史,和平部发动战争,友爱部对老百姓严刑拷打。而作为一个有独立想法的人,温斯顿在物质的匮乏和绝望中找到了光,一个是他的爱人朱莉娅,另一个是领导反英社分子起义的戈斯特组织者。温斯顿和朱莉娅开始接触到这个英社核心的黑暗。
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不可能侵占其他两者,这样做也毫无益处,相反这三个超级大国像三脚架一般,在斗争中共存…………战火不断是国家存续下去的必要手段只要进行下去,不需要什么胜利…………无休止的征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也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关系,而是保持现有社会结构的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至少,一方面它可以消耗掉所有的剩产品,另一方面,又能维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氛围。
这个世界有真理的存在,也有谬论的存在,如果坚持真理即便全世界都反对你,你也没有疯。温斯顿自以为拥有了爱情和信念,一切都可以从黑暗的土壤中破土而出重见光明时。他掉入了最后的陷阱和算计,所有的光明原来是思想警察确认犯罪和思想禁锢的一个圈套。这个时代,没有老大哥的存在,他是创造出来供所有人膜拜和神化的虚无存在。这个时代也根本没有所谓的反英社戈斯特组织的存在,这是创造出来供人们仇恨,挖掘思想罪犯的圈套。
谁掌权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朱莉娅和温斯顿开始最后的审问,在无人性的折磨中和思想催眠中,互相出卖,最后仅存的一点爱情的人性也消磨殆尽。终于它们成为了合格的思想党员,2+2=5的坚定信奉者,思想纯洁者。
于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倘若是一个充满危险袭击和思想碰撞的未开化时代和1984中一个毫无思想自由的社会,你更愿意生活在何处?
乔治奥威尔笔下的极权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谓是一部预言书。好多人觉得这本书颇有辛辣讽刺社会主义的味道。但他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者。诚然奥威尔在写这本书时1948年,与当时中国的十年动荡还有距离,但却实实在在讽刺了斯大林统治下,俄国的极权社会。在温斯顿受审讯的过程中,在他承认“2+2=5”之前一直受到不断的折磨。
“2+2=5”原封不动取自苏联的口号——政府以此号召工人在2年之内完成5年计划;纳粹运用了同样的算法来演示希特勒的意志优越及不可违抗性——如果他宣布“2+2=5”,那这便是事实。极权主义政权严格的思想控制真切地使奥威尔感到恐惧。
是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宁愿在乱世中自保也不愿再欺世中追逐潮流。
《1984》,讨厌这本书的人和喜欢这本书的人一样多,若能真切了解乔治奥威尔写这本书的历史背景,才能了解这本书的意义。虽然说,相距动荡社会甚远,当今时代已经逐渐走向富裕,这本书依旧可以排上十大警示之作的前三名。尤其是我们生活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与奥威尔笔下的1984尤为相近。
昨天发了朋友圈,下面马上显示了X市X路X商城星X克,颇有一种老大哥在身边的感觉。
就在几年前出现赵薇雇佣台独分子拍戏,媒体却大肆指责观众的批评不理智,各大媒体皆是同情之声,任何一篇责备檄文都被删的一干二净。还有习大大的讲话被微博三次屏蔽的事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开始陷入被媒体思想禁锢的时代。我们所了解的一切信息,其实有很多都被排除在外。我们总是容易被误导,但对每一个被传播的信息都要保有一颗去求证的心态。
媒体的力量逐渐成为思想的力量,1984可以说是唯心主义的胜利,20世纪也是媒体信息的时代。这把有力的武器我们要小心被它夺走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句话说1984是写来警世的,而不是TM一操作手册
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它并不是老古董,二十多岁进入社会之前看了这本书,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除了《1984》之外,尤金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也是十分精彩的反乌托邦故事,诚然相较这两本,乔治奥威尔似乎更能直击人心,他们都在说乌托邦是一个幻想。有兴趣的人可以了解一下我党未来几个世纪都在致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乌托邦颇有同工异曲之妙。考研期间读的第一遍1984,虽说受到此书的影响,我也未断然否定美好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所谓按需分配是否真的能实现呢?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按劳分配的成就感中获得满足和成长的。而1984并没有在这方面做任何阐述,还需要自己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