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蕾随笔散文心灵小栈

对待孩子,你以为真的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吗?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1人  我是一棵开花的树

上周末在家做饭,女儿主动帮忙扫地,扫完之后还特别热心肠地擦干净了地。这让我心中既是欣慰又是感动,不但对她进行了口头表扬,还额外奖励她吃了一根冰淇淋,她也很是高兴。

这周末,没等我开口,她又主动帮我干活儿。我正在感叹:老话说的不错,“女儿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啊!”她已经扫完了地,兴冲冲地跑过来喊“妈妈,看看干净吗?”

我微笑着点点头,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儿。又低头忙自己的事情。

“妈妈”她喊,语气有些焦急,有些不满。

“怎么了?”我抬起头,不解地看着她。

“上次我打扫卫生有冰淇淋,今天怎么没有?”她理直气壮。

我望着外面呼呼作响的风声,压住了心头的小火苗,语气温柔“宝贝儿,今天天气不好,咱就不吃了。”

“哼!”她扭头将扫帚扔在了地上,打翻了垃圾桶,撒得满地都是。

“你,给我捡起来!”我板起了脸,准备好好教育一番。

没想到,没等我发威呢,她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我还一肚子火呢,跟我来这一套,哼,你自己哭吧!

我不管,还是低头忙自己的事,她见这样,直接扯开嗓子,哭得更厉害了。

我一边气这个熊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边气自己上次做事的不周全。就因为一次有了奖励,一次没有,造成了她心理上的不平衡。不但不帮忙干活儿了,还哭闹得让人想抓狂。这个时候,打骂是万万行不通的,爱搭不理也是不行的,只能让她明白: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帮忙干活儿是应该的,就算没有奖励,也不应该这样哭闹。不过,显然,这话已经没有任何说服力了。虽然女儿不哭了,可她也再没帮我干过活儿。

其实,她第一次打扰卫生,只是因为她自己想做这件事情。这是人的内部动机。

而我给她的奖励,就变成了人的外部动机。

虽然这两种动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都是因为我没有把握好,反而适得其反。

上述例子中,我就是一味的奖励,让女儿把奖励看成了劳动的目的,导致了劳动目的的转移,而只关注当前的奖赏物。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她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首先,我们看看所谓物质奖励的弊端:

第一,孩子兴趣持续时间短。尤其是在学习中,光靠物质刺激还不够,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孩子这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是暂时的,无法长久的。

第二,导致孩子思想无法集中。

第三,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第四,影响其人生观。

因此,不管是生活还是孩子的学习中,都应该避免这种效应。

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够避免呢?

首先,要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内部动机,让她对学习真正感兴趣,做自己行为的主人。

其次,当其没有形成自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时,可以给予激励刺激。用来推动其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最后,还需要正确的去引导,让她们能够朝着自己的兴趣去发展,去靠拢,这才是教育的正确方向。

总之,对于孩子,我们可以用奖励,但绝对不可以滥用奖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