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大学生自杀现象为什么如此严重?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65人  独步清凉

大学生自杀的问题其实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所以我非常反对一言不合就归因为“中国如何如何”,中国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大学生自杀问题不是“中国如何”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四年制大学中,有6% 的在读本科生和4%的在读研究生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考虑过要自杀”,而且,他们中有一半的人从未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过任何人。据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1100名本科生自杀。

自从1950年以来,美国15—2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扩大了3倍,这一数据还在继续攀升,从2009年的6.3%上升到了现在的7.8%。每六人就有一人认真考虑过自杀,每12人中就有一人有过轻生企图。1950年,自杀还只是排名第五位的死亡原因,到了现在已经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交通事故。

所以关于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问题,而不是中国的局部问题,也不应当随便就归因为中国体制,假装好象是中国独有,这只会使得矛盾扩大化,而我们越是不能正视这个问题,越是带着审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越是会导致每一个人都把责任向外推,反而没有人愿意反省和承担自己的责任。

从美国青少年自杀率来看,中国青少年自杀的现状并不算严重,但是说实话,一定会越来越严重,这里面有社会的问题,也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更有年轻人自己盲目追求完美幻觉的问题,但这些都是表象,根本的问题其实是人类心灵的功利化,也就是功利主义盛行的问题。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国现在其实是有史以来最为功利的时代,这是追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政策不再是“无为”而治,因为百年的屈辱史让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再敢“无为”,而且当整个人类社会都沦为“丛林法则”的时候,单纯地“无为”的结果极大的可能就是被瓜分,所以从整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对于经济的政策就是要主动寻求发展,而这种思维方式一定会向下影响到普通大众。

所以改革三十年,经济发展了,但人心也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贪婪,功利化思维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少付出”或“不付出”就能够有所得,所以人们不再看到自己拥有什么,也不再注意别人付出了什么,只盯着一件事,就是“别人得到了什么”,完全不去思考“别人付出了什么”,这就导致了一种幻觉即“我没有得到,不是因为我付出得少,不是因为我南辕北辙,而是因为我没有一个好爸爸,我没有好背景……”这种归因的结果就是“一切无解”,因为这辈子都没有可能换个爹。

在归因为“没有好爸爸”之后,就会归因为“中国体制问题”,还有人归因为“中华文化问题”,但事实上,当一个人把自己人生的问题归因为“爹的问题”“文化问题”,其结果就是只能等死,因为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主体——我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根本没有看到。

当我们归因为外部原因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自己的问题,而且更可怕的是中国心理学界经常有人大张齐鼓地做这样的归因,误导大众,这实在的害人害己。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社会原因来解释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唯一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功利主义,但这几乎可以说是无解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功利主义,这就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这种问题不是中国有,是全世界都有,不是现在有,而是自古以来就有,而且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来功利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一直非常重视“去功利化”,在《道德经》里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可是这样的教育,在现代人的口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愚民政策”吗?所以,其实问题不是中国文化有问题,也不是市场经济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想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却又不想要功利主义,但这是不可能,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功利主义,强调经济的发展,必然就会刺激功利主义。

所以我们现在不只是市场经济时代,也是功利主义时代,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怎么当然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会受到影响,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受到影响。

我记得2016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落马贪官被中央处理,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也不记得他贪了多少,让我特别震惊的是新闻里面提到一件事:他的妈妈收受别人价值40万的宝石戒指的贿赂……我之所以特别震惊是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以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的,而且即便我们干了这种事,也不敢回家跟父母说啊,不能给父母的脸上抹黑啊,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教育,父母是绝对不会这样教孩子,更不会替孩子收受如此高额的贿赂。

从这件事看到一个基本的现象,就是功利主义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国家从根子上在溃烂,溃烂的原因不是贪污腐败,不是体制教育,溃烂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全面功利化,所以中国学区房大热不是没有原因的,公务员考试万人过独木桥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背景,就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女能够过上“少付出,高回报”甚至是“不付出,高回报”的生活。

《人民的名义》中有一句话经常说:原来是收钱办事,现在是收了钱也不办事。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贪官的思维,而是全民思维。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父母有这样的思维,必然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思维——考上一个大学,尤其是名校,敲门砖算是拿到手了,也算是有所付出了,应当开始有所收获了吧?于是当然放松了,所以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就开始玩,玩了一年、两年、三年,快要毕业了,才开始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发现自己学的那点东西根本不算什么,然后当然开始焦虑,再检讨自己,有的人甚至整个大学什么也没学,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的个案,大学一年级还挺努力,虽然努力的方向不对,但至少还是在努力,结果同寝室的几个家里有门路能安排进银行、财政局工作的同学就拉着他玩,甚至直接跟他说:“你这么努力让我们怎么混?把我们显得什么也不是”,然后正好他也遇到了挫败,整个大学就跟同学一起打游戏玩下来,大学毕业,其他人都被父母安排进了银行、财政局之类的地方工作,而他陷入抑郁,因为他的父母不能给他安排能够让他继续混吃等死的工作,他在大学抑郁发作,每天必须要有人看着他,否则他就有直接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财务专业毕业,连初级会计证都没拿到,单位需要用会计,基本考试无法通过,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抑郁?怎么可能不痛苦?整个大学玩下来,除了一些恶习,什么也没学会,就这样的水平,就算是有机会以砸到你头上,你自己不是也接不住吗?

为什么什么这样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从小父母就替他承担选择的结果,让他一直没有明白一件事——自己做事必须由自己承担结果。在你开始玩,开始浪费时间的时候,不管周围的人怎么做,你都必须要为你浪费的时间买单,必须要承担这个结果,而他之所以抑郁,就是因为他不想接受这个现实,不想承担这个结果。

有个案说:没有人教我这样做,所以我不知道。

问题是正常来讲,能上大学的年龄大多是18岁的成年人,一个成年人还需要有人教你不能浪费时间吗?还需要有人教你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结果吗?

在患抑郁症的大学生中,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完美主义,尤其是名校生,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顶尖生,我的个案中甚至有很多人是地区的状元考进北京名校,结果进了名校就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是就开始挫败,跟同学对照,攀比,发现自己这也不足,那也不行,挫败感不断累积时间长了,任何人都会抑郁。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非常好,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可能意味着他陷入了“我是完美”的幻觉中,尤其是当他发现他唯一的能力——考试,也有人比他强的时候,他怎么会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往往这样的个案会跟我说: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为什么要活着,我唯一的强项就是考试,除了考试,我什么也不会,现在我连考试也不行了,也有人比我强,万老师我真不知道我还能干什么。

这就是传说中的“空心病”,而“空心病”只是尚未发作的抑郁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患心理疾病的人少?因为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家庭环境普遍不太好,很多人考上了大学,是肩负着一家人命运改变的使命,他的肩膀上有重量,他的人生就有意义,有价值,他不会把自己人生的意义寄托在考试成绩上,因为他的人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去承担。可是现在的孩子呢?有多少还需要承担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责任?年轻人甚至连父母都不需要考虑,而且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在鼓吹这种只考虑自己的言论,但事实上,你的肩膀上没有重量,当然你的人生就无比空洞,当然你就看不到人生的价值,于是年轻人把责任推向父母,而父母会把这个责任直接推卸给体制——都是体制教育惹的祸,没有体制教育我们也不会把孩子逼这样——我的某个个案的母亲直接跟我这样讲。但事实上,就算是没有体制教育,功利主义的父母也一定会把孩子逼到这唯一的窄道上,只不过有了体制教育,父母们有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孩子把责任推卸给父母,父母又把责任推卸给体制,但是人生的痛苦呢?谁来承担?体制会承受吗?父母会替你承受吗?这其实就是每个人都不负责的结果。

我见过很多父母逼着孩子的孩子学奥数,学英语、学音乐,学绘画,学编程,甚至还学声乐,学舞蹈,而且是一个孩子学全部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学?因为父母很焦虑——别人都学,我不敢不学啊。孩子从上了小学,基本上就象是进了机器人训练营,国家再怎么阻止也没用,只要父母是焦虑的,孩子就一定要通过这些方式来承担父母的焦虑,然后上了初中,或上了高中,所有业余爱好全停,因为要参加高考,决定这一切的是父母,不是孩子,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根本不会顾及孩子天份在哪里,喜欢什么,直接就替孩子决定了——放弃所有的爱好,一心只考大学。

这是体制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我没在体制教育内,但是体制教育背这个锅确实挺冤的。然后父母会跟我说“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没错,整个社会都焦虑,整个社会都这样,那你是要解决你的焦虑?还是要解决社会的焦虑?你自己的焦虑没有解决是你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所以很多父母无法承担自己选择的结果,习惯于推卸责任,年轻人也一样会继承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会推卸责任,会抗拒被自己搞得无比惨烈的现实,面对现实与自己完美主义的幻觉差距越来越大,结果当然就会痛苦,就会抑郁,就会生无可恋。

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考个好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名校毕业,或高学历毕业,如果没有留在一线城市,没有找一个梦想中的职业,就是大学白念了,人生失败了。这样的思维方式直接就把一个年轻人的生命等同于金钱和工作。

这个世界,无论是什么东西,一旦跟金钱放在同一个天秤上就不再值钱了,生命也是一样,如果父母对生命的态度是没有高大上的职业,人生就是失败,那么孩子也是一样,结果就会发生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而不愿意面对现实从头努力学习的人,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就会发生某大学研究生三连跳的问题。

而且问题是“理想工作”一般来讲都是存在于幻觉中的,去渴望追求那个“理想工作”的人基本上永远也无法看清楚他所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只能看到光环,看到名利,看不到承担和付出,而当他看清楚自己需要承担什么,需要付出什么的时候,那个“理想的工作”也不再美好了,于是曾经的“理想工作”也会变得不理想,然后有一天他突然会明白,他永远也找不到“理想工作”,因为那是幻觉。

现实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幻觉。

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自己的幻觉没有符合,又无法实现父母的幻觉,人生就变得挫败得一塌糊涂,结果死亡当然就成了唯一出口——彻底发泄了他的挫败感,他的愤怒,他的悲伤。

但是如果一开始,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告诉他,所以有“理想工作”都是从“不理想”开始的,所有的光环都是要承担责任,要付出,甚至要忍受痛苦的,他怎么会为了没有得到一个“理想工作”而选择死亡?如果父母不是那么功利,孩子也不会有这样的幻觉,也不会因为幻觉破灭而选择死亡。

年轻人也一样,即便你的父母是功利主义者,年轻人为了自己和自己孩子的人生,其实是有义务培养自己不再成为功利主义者,如果你不是功利的,你就不会被功利所害,就会真正从内心深入明白人生中所有的理想都是从不太理想,甚至是挫败中爬出来的。

我的个案中有的人在大学里谈个恋爱,都不能吃亏,都得要求“少付出,高回报”,都是功利主义的态度,谈个恋爱都得“爱我就得听我的”“爱我就得包容我的全部”,付出也是为了得到回报,有些人说这是因为年轻人不懂得谈恋爱,其实问题的关键根本不是不懂得谈恋爱,而是不懂得爱,任何人都不爱,因为从小到大所有人都围着他,都在爱着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的增加,越来越不可爱,于是就越来越渴望爱,永远都处于缺爱的状态,跟任何人相处都是剥削阶级,盘剥身边每一个人的爱,付出一点就觉得一定要得到高额回报,没有高额回报就不开心,就得一“作”到底,问题是你整个人都不可爱,凭什么要让别人爱你?想要得到爱,至少得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很多人都非常会喊口号,说什么“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的”,这其实是婴儿的幻觉,只有两岁以下的儿童才可以这样想,因为他没有人与我的区别,事实上你只有成为可爱的人,值得被爱的人,才会有人爱你,想要成为可爱的人,值得被爱的人,就必须要学会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做想做的事。

所以我经常觉得,促使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制问题,不是文化问题,而是人心问题,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是功利主义杀死了每一个人,先是心灵的死亡,而后才是身体的死亡。而功利主义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就必然存在,唯一能够改变这一切的还是教育,而且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毕竟每个人老师也都是家庭教育出来的,都是父母教的。

但这并不是说责任应当由父母来承担,不是说年轻人自己就没有责任,只要你是成年人,你就有改变自己的义务,你就必须为你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自己的问题,我们的人生由自己的选择决定,即便你的人生由别人选择,那也是因为你把选择权交给了对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