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背后:功名还是苍生?
(一)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曹操横空出世,在短短十几年便扫平了北方,连四世三公的袁绍也在官渡之战中成了他的手下败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才大略,吞吐山河的领袖气魄,可以说在整个华夏历史中都是少见的。
原本以为,在赤壁江边高声吟唱着“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曹公,能继续一鼓作气攻下江东,结束这乱世。谁想到却半路杀出了个周瑜,让这场几乎是统一中原的最后一战,一下就成了整个东吴的荣誉保卫战,也让孙权赢了个后世”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佳话。
也正是因为周瑜率领三万精兵就击退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这场长江边以少胜多的战役成了三国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然后流芳百世,为无数后人传唱。大文豪苏东坡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最好的例子。
似乎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喜欢歌颂那些看起来希望渺茫,最后却结局圆满的故事,就像现在人们都喜欢看爽文一样。这恰恰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不是爽文,与之相反,面对命运的安排我们往往无力抗衡,于是才想要歌颂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转折和结局。
只是这场在史书中精彩绝伦的赤壁之战,真的结局圆满么?
(二)
其实在曹操南下之前,江东内部经历了非常激烈的对立阵营。大部分官员谋士都希望孙权能归降曹操,而只有周瑜集团希望奋力一战。乍一想,这似乎更能反衬周瑜不屈服的英雄本色,但是实际却并非如此。
乱世之中,群雄相争,可受苦的是谁呢?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有5000多万,而经历一番战乱到三国建立时期,只剩下不足800万人。
这段被无数人传唱演绎的历史,却是最最残酷的岁月,那些如蜉蝣般寄居人世的普通百姓,甚至连高喊一声“真苦啊”的机会都没有,就随时光而逝了。
假想一下,若当年赤壁东吴主动归降,那么江山统一,苍生安定,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将士得以卸甲归田。而曹操也注定成为一代明君,他的儿子各个优秀,守江山的本事还是有的。
可惜东吴不降。历史的真相便是——往近了说,赤壁江边血流成河,多少战士横尸遍野;往远了说,华夏名族百年之内彻底失去统一的可能,百姓仍受战火之苦,而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更是让中原人民被游牧民族杀戮到几乎无人。
所以江东百官希望孙权归降曹操,这绝非因为他们懦弱。抛开我们的上帝视角,在当时而言,曹操是大势所趋兵锋所指,一旦抗衡,必定是两边都血流成河,反之,如果归降,就可以直接结束天下割据的局面;而周瑜孤注一掷要战,也绝非是真为了守护所谓的江东子民,怎么才是真的利于子民,这点道理他不会不明白。
相比于天下安定,他更想以自己不凡的军事实力,在这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三)
说到这里,周郎似乎从英雄一下子就变成了奸雄,但其实不是的。
任何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有用武之地,能建功立业,甚至于名垂青史。周瑜如此,孙权如此,曹操如此,刘备更不必说。他打着汉室后裔的旗号四处流离的时候,巴不得天下越乱越好。恐怕赤壁之战时,他才是那个最不希望曹操胜利的人。
实际上,在那个残酷的时代,能站出来搅弄风雨,让今天的我们在史书中读到名字的那些诸侯们,或许也有悲天悯人之心,有兼济天下之志。但他们的前提都是以自身抱负的实现来“赢”一个天下太平,若是牺牲自己的志向来“让”出一个天下太平,你觉得他们会让吗?
如果会,那这些乱世枭雄们大多都不会留下名字了。
当然也有人这么做且留下了名字,但为了社稷百姓而做出让步的他们,却并没有获得后人的敬仰,比如最典型的,刘璋。他主动归降迎刘备入蜀,后世却评他为懦弱无能;再比如后来的刘禅,他作为一国之君,为免无端战火选择投降魏国,又被作为人质送至洛阳,他是真的“乐不思蜀”吗?而后世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黑黑白白,无人能说清。唯一确定的是,当昔日烟云彻底成为历史的时候,岌岌无名的苍生都会退场,再没人会替他们辩驳,史书里便只是英雄之间的故事了。
再说回赤壁之战。无论如何东吴赢了,无数历史的假设便通通都无意义了,三足鼎立,和一段兵荒马乱的岁月,就是唯一的结局。
历史的车辙依然向前,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周瑜英年早逝,诸葛亮辅佐刘备坐拥巴蜀,后来又一次次北伐无果,孙权最终也没能走出东吴……
这是我们所知道的英雄们的故事,我们不知道的是,谁家新妇在日日等着出征的丈夫归家,谁家刚成年的儿子还没娶妻就永远留在了沙场,原本其乐融融的一家因为逃难而离散,落魄的流民们为了一点点干粮大打出手……
英雄的故事背后,细细密密的,是无数苍生在战火下拼尽全力活着,于无声处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我们无从知晓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