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记》(24)||负责任的摄政王
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足够载入史册的卓越领导人武王姬发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挡不住生老病死。在位十五年以后去世了,这是在他继承周文王姬昌以后开始计算的,其实在灭掉商朝以后的第二年也就去世了,周武王去世,太子诵继承了王位,称为成王。周成王的母亲是邑姜,吕尚的女儿,因为周成王继位的时候还比较年幼,不能统领天下,所以由大臣周公旦辅政。
图片来源于网络(周公旦)是时候介绍一下周公旦了,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封爵为公,所以也叫他周公,在武王伐纣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有这么一个小段子,说周公旦礼贤下士,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拜访,立马放下手里的碗筷,吐掉嘴里的食物亲自迎接交谈,记不记得曹操的《短歌行》里面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就是对周公旦最好的写照,这也让很多当时有政治抱负的青年人愿意为周公旦和周朝效劳,而且因为周公旦的品德极高,所以被誉为“元圣”和儒家思想的鼻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旦,要论对周朝的贡献,周公旦一点也不比吕尚少。说到周公旦辅政,也就是因为他辅政的原因,牵扯出来了一个大事件。
周成王年幼的时候继位,有多年幼呢?史书记载,尚在襁褓之中,也就是说,周成王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婴儿。周武王比较放心的把位置传给了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并且让周公旦辅政。周武王为什么那么放心的让周公旦辅政呢?难道就不怕他篡位吗?我想周武王当时肯定也想过这个问题,自己的孩子尚且年幼,为了不违背朝纲,不违背礼仪,所以必须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如果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真的能够尽心辅佐,当然是更好的。但是周公旦有得天下的能耐,如果周公旦真的篡位自己当帝王,以周公旦的能力是可以胜任的,自己不必担心周朝以后的问题。可如果周公旦真的篡位,以前的种种德行天下之类的都会不复存在,建立起来的威望也就没有了,况且周围还有很多觊觎王位的人,周公旦不会弃周朝的未来于不顾,受尽天下人的唾骂的。这一次,周武王赌对了,因为周公旦没有篡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天子年幼,可是周公旦是个明白人啊!因为周朝建立也就两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实是很短暂的,很多的事情都不稳定。害怕大家知道了武王已经去世背叛朝廷,国不可一日无君嘛!周公旦做了一件极为正确的事,那就是摄政为王,也就是说,自己当帝王,不是篡位,只是代行天子的职责。周朝是他们家的,周公旦要带领周朝走向更高的层次,要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些人不服气,是谁呢?就是之前说到的,管叔,蔡叔,霍叔这三位,因为他们也想摄政,按照兄终弟及制,应该是管叔接替王位,所以他散布谣言,说什么是周公旦想自己称王称霸,独坐王位,弄得整个朝廷里都很混乱。
管叔是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公旦是第五个儿子,按照商朝的制度,确实是有这个说法,但是现在是新的年代了。周公旦不管那些,他告诉召公奭和太公望,是因为周成王年幼,整个周朝还不够稳定,所以我才摄政的,你们不要多心。为了稳固整个周朝,召公奭和周公旦决定分陕而治,就是在今天的三门峡一带,立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周公旦管理这个石柱以东的地方,召公奭管理石柱以西的地方。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两个人可以最大限度的做到巩固周朝政治,周公旦可以把主要的经历放在对东夷,还有殷商的叛乱分子造反这些事情上,召公奭就开疆拓土,治理黄河的水患,开拓新的田野之类的,加强了农业这些。这样的方式在当时对周朝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一个很成功的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就在周公旦摄政没有多久,管叔对于周公旦摄政不满,加上周公旦制定的一些制度对于诸侯极为不利,所以颇有微词。然后呢!纣王之子武庚,一直对周朝灭掉了自己的国家耿耿于怀,一心想要报仇,推翻周朝政权,就和这三位监视他的诸侯商量,一起帮忙造反,同时联合了几个东夷的诸侯国一起,人多力量大,也不容易挂嘛!管叔,蔡叔和霍叔,这三位,本来是为了防止武庚造反的,禁不住权利的诱惑啊!这些人组合在了一起,他们的座右铭就是,造反有理,叛乱无罪。但是周公旦很快的就给平定下来了,杀掉了管叔和武庚,蔡叔和霍叔被流放。
三监之乱并没有被记载太多,在哪里打的,用了多少兵力,怎么被灭的,这些都没有,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很多事情都是口口相传,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断和根据考古来猜测当时的一些情况。至于为什么霍叔和蔡叔没有被杀,我认为是因为管叔和武庚是主谋,留他们也是个巨大的隐患。趁着灭掉了这些叛乱,继续东征,周公旦也比较能征善战,历时三年,一举攻打到了东海,打服了作乱的东夷,直到江南地带,为了周朝也是鞠躬尽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