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话剧,不读不知道有多精彩
文学主要载体,无非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史上讲这些东西,横竖俩法子:按年代,按文学载体的类型。
我比较喜欢按年代,某一个年代,即使单一某文学载体盛行(比如80年代的诗歌运动,p大点的事儿都唱出来)也总能零星的找到其他载体的星星之火。
按分类讲我就完了,尤其是戏剧和诗歌这两个章节。曾几何时,一窍不通。
每次看中国古代文学史,每每看到记录者描述、呈现、详述这个年代的诗歌或者戏剧怎样怎样,我都是一头雾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装饰了别人的鞥,此类除外。)
尤其那种,需要了解特定历史环境,才能读懂的文学作品。对于我这种孤陋寡闻的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曹禺,我的偶像。读书时,曾厚着脸皮跑去请教老师。老师教给了我一个诀窍:多读。
林黛玉教香菱读诗,也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
可惜当时不以为然,不肯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倒是懒懒地把这块跳过去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终于我还是绕不过去,或者内心早就种草了,急欲窥之。
每次看到“曹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我心里就产生两个问题:第一,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什么?第二,曹禺到底有多厉害?
长大成熟的好处在于,可以想办法把心里的窟窿填满。既然不懂,那就那就涉猎吧。于是乎,搬来了《曹禺戏剧集》来读。
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下次再遇到关于曹禺文字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看过的作品,来评判对方说得对不对,或者他讲的,有我没有读出来的,哪些深邃美好。
很多难事,真正入手后发现,并不难。戏剧,戏剧,戏剧。一度分不清戏剧和戏曲的区别。
以为我姥姥以前痴迷的京剧粤剧就属于戏剧,也一度把戏剧和话剧理解为格格不入的两个形式。读书之前,先上网把这些理清楚: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现代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中国传统戏剧泛指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一句话,戏剧包括话剧,话剧是戏剧的表现形式之一。
读过《玩偶之家》、《日出》、《雷雨》。
深觉《雷雨》精彩。《雷雨》,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读过的最好最好的戏剧作品。
每个人的每句话,都是在阐述现在,也是在为未来做铺垫
每隔几句,就会有一个小悬念、
每个人的每个动作,语言,都能表现人物的性格……
就是就是,怎么说呢,就是让你边读,脑子边想,脑子里想象出来的那个画面,比看到的更壮观!然后呢,曹禺没有制造太多的执拗感,几乎就是顺着你的思维往下走的!你想着故事是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对吧?那好,那就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是这也是你最不愿意,心里一直纠纠着说:不要不要不要……但是你理智里又知道:肯定是这样!
曹禺让读者内心特别拧巴。
富贵人家的公子周朴园,曾经与穷人家的侍萍相恋相爱,生下2个儿子,因为周朴园要娶门当户对的小姐,侍萍抱着出生三天的孩子投河自杀……另一个儿子留在周朴园的家里长大,叫周萍。
周朴园与新娶的太太又生了一个儿子叫周冲。然后17年以后,有个叫鲁四风的姑娘,进入周家做使唤丫鬟,与周家两个儿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现在回忆整个故事情节,我的心又纠起来了,大家肯定也想到了,侍萍投河没死成,鲁四风是她的女儿……
张罗张罗,我要去看一场《雷雨》。
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阅读感受《日出》,文学史上描述是“中国舞台剧成熟的表现。”
《日出》是曹禺与俩外籍人员1932年一起去山西太原,看到人间最黑暗的角落,受刺激完成创作的。整场剧,人物好多好多,而且不像《雷雨》那样,是家庭关系,顺藤摸瓜,比较好记。
So,愚笨如我,一度搞不清楚彼此之间的关联。后来读着读着,慢慢了解,曹禺描述了一个怎样黑暗的世界。
曹禺把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穷人与富人之间,那种薄凉与淡漠,描述地让人心里凉飕飕的。
读完那个社会,再看看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虽然里面描述的一些社会现象是相通的,讲述的道理依旧实用于现在的这个社会。还是由衷地让我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雷雨》和《日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最后人都死了,各种惨。我的整颗心,全部情绪,所有所有,全都被拉进剧情了。
这种感觉,真好!
痴迷上,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