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社科国学与传统文化

被日本复制的1884与柏林会议瓜分非洲

2018-07-04  本文已影响503人  世界历史六千年

时间:1884年

空间:中国东南和西欧柏林

19世纪80年后,在经历了最初的跑马圈地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更趋激烈。当法国将侵略矛头转向远东的越南,大清福建水师在法军海军的偷袭中覆没;当德国不满自己殖民地的狭小,懵懂无知的非洲被摆上了柏林会议的餐桌。

世人皆知晚清之孱弱,殊不知直至1884年它还曾有两个藩属国——越南和朝鲜,因此其“大清帝国”的名号还是名至实归的。其中,越南很早就已经纳入中国的版图,大秦帝国曾在那里设置象郡,即便是偶尔由于中原王朝的更迭而脱离其控制,且内部王权更迭复杂,但多数情况下无不以中国的藩属国自称。1803年,阮福映在灭亡西山朝次年,遣使宗主国大清,请求改国号为“南越”。最终,嘉庆皇帝下赐国号“越南”。而其与中国的渊源还可以更早追溯到商纣王叔叔建立的“箕子王朝”。汉武帝曾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后建立“卫满朝鲜”。元朝时成为元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成未大明王朝的藩属。清军在入关之前的1636年首先攻占朝鲜全境,迫使属于大明王朝的朝鲜国投降,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随着19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在全球的加速扩张,昔日大清王朝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出的懦弱,不但极大地刺激了殖民者的野心,也使两个藩属国首先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目标,并因之先后引发了“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两场战争;不但使大清之后全无了“帝国”的称号,更进一步遭到了列强对其本土的瓜分,沦入半殖民地的苦难。而对于1883年12月爆发的“中法战争”,现在更多的人们只记得1885年3月的“镇南关大捷”,只记得“法国的不胜而胜”,以及“自此中国东南门户大开”,但殊不知那时的大清还是拥有朝鲜和越南两个藩属的“帝国”,更不知“中法战争”的整个过程竟被日本人所效仿,成为10年后甲午战争的样板。

“中法战争”开始于法国在太平洋的扩张。1802年,在法国人支持阮福映推翻西山王朝建立“阮朝”。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开始侵略蚕食越南。1858年攻击岘港,1859和1861年两次攻陷西贡。最终迫使越南在1874年签订第二次越法“西贡条约”,割让越南南部部分地区,法国则承认越南是独立国,但外交由法国代理,且开放红河自由航行等。次年,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要求清政府予以承认,遭到拒绝。至1884年6月,法军大举侵略越南北部,而包括刘永福黑旗军在内驻越南清军则节节败退。1884年8月5日,在陆军大举北上的同时,法国海军强攻台湾基隆,但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击退。但仅十余天后爆发的“马尾海战”却令大清王朝三大舰队之一的福建水师灰飞烟灭,否则,十年后的甲午战争结果很可能被改写。

马尾港位于福建福州东南,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北洋水师(旅顺)、南洋(江浙)和福建水师(福建)的三大海军之一福建水师的所在地,著名的福州造船厂也在此港。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字攻台湾基隆不克后,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8月21日,对毫无作战准备的福建水师发起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兵船11艘、运输船19艘,全被法舰击沉、击毁,官兵阵亡521人。其后,法军炮舰轰毁福州造船厂,使之变成一片瓦砾;法海军陆战队一部在罗星塔登陆,夺走了3门克虏伯大炮。8月26日,清廷对法宣战。其后,法军屡攻台湾无果。次年初,击沉两艘大清南洋水师战舰。与此同时,法国陆军在1885年3月,对镇南关(今友谊关)进攻,被老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打得大败,史称“镇南关大捷”。1885年6月,中法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中法战争”并不想人们想的“获胜的大清没有战胜,战败的法国没有战败”那么简单。从侵略大清的附属国,到借机寻找大清开战,再偷袭大清海军,,,从上面人们应该能够清晰地看出那就是“甲午战争”的路演。1884年旁观“中法战争”且垂涎大清已久的新兴殖民者日本不但清晰地看到了大清的虚弱,也一定学习了如何战胜这个庞大的对手,至少可以对此做个国运的赌博。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侵朝日本陆军7月23日凌晨突袭朝鲜王宫,日本海军25日偷袭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了清军运兵船“高升”号,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同时对驻平壤清军发起攻击,9月15日击溃平壤清军,至11月22日在“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中连续击败清军。日本海军则9月17日截击增援朝鲜的北洋水师,次年3月17日攻陷刘公岛,获得甲午战争的完胜,逼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这才是1884年的中法战争真正应该让我们反思的地方。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中法战争”也同样刺激了另一个新兴殖民者的神经。 从1450年葡萄牙人开始绕航非洲西海岸,到19世纪中期,欧洲列强已经在非洲海岸沿线建立起的星罗棋布的殖民据点。非洲广袤的土地、奇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价值使欧洲列强分外眼红,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几个欧洲大国都想方设法在非洲寻找更多的立足点。1882年英国占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埃及,并由此控制了苏丹和索马里部分地区;刚刚崛起的德国急于在非洲大陆分上一杯羹……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的争夺愈演愈烈。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这些国家急需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新市场,列强之间在非洲的竞争往往导致暴力冲突的发生。新兴的德国虽然在1871年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中获胜,但此时的世界已经被英法等老牌欧洲列强瓜分完毕,唯一鲜有人染指的就是非洲内陆。于是,1884年11月15日,在葡萄牙的倡议下,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发起和主导下,德国、奥匈帝国、比利时、丹麦、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俄国、西班牙、瑞典-挪威共主邦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美国共14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对非洲进行了瓜分。为了让列强间减少血腥冲突,柏林协定书不但创造了新的概念还制定了一些所谓的“原则”。一是势力范围概念,即一国对非洲沿岸的控制意味着还可以无限深入腹地。二是有效占领原则,即占领国能有效控制某殖民地时(例如保护自由贸易和交通运输),才可以真正拥有它们。

于是,仅仅就在柏林的会议桌上,比利时国王得意的把刚果盆地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比利时本国国土的76倍的土地划为自己私有财产。葡萄牙不情愿的分得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英国和法国援引了“互相交换原理 ”。法国拥有萨伊到巴罗阿一线以北地区,英国则占领以南地区;尼罗河盆地归英国所有,法国得到乍得湖流域;此外,根据11度和15度经度,边界线将穿过瓦达伊王国(当时存在的一个黑人国家),该国被随意划给了法国,而同其渊源颇深的达尔富尔则归属英国。德国则把多哥、喀麦隆和西南非(今纳米比亚)纳入德国的口袋。法国和意大利的瓜分行为可要“严谨”得多,它们以北回归线划界,瓜分了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而此时,非洲只有部分沿海地区掌握在欧洲殖民者手中,80%的土地还处在传统意义上的当地部族控制之下。

殖民者人为划定的整齐边界无情地穿过许多部族的聚居地,丝毫不顾及非洲的历史、文化、民族和语言等因素。例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是沿北纬22度线划定的,而东经22度线构成了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700公里的边界线。在划分领地时,这些国家通常的做法是,借助圆规和尺子先在地图上划好边界线,然后派军队沿途插上本国国旗,进行“有效占领”。据统计,44%的非洲国家的边界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30%的国界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仅有26%是由河流、山脉构成的自然边界线。柏林会议带来的严重后果直到今天仍然在折磨着非洲大陆。

同样是在1884年,法国决定将自由女神像赠送给美国,作为祝贺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但在她底座上的铭文上镌刻着的却是“不似希腊伟岸铜塑雕像,拥有征服疆域的臂膀,,,”,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欧洲列强是何等的意得志满,因为当自由女神的火炬被高高举起的时候,一场瓜分非洲的盛宴旋即开场,而大清国的马尾军港也成了法国海军的靶场;利益和几何代替了非洲传统的边界,大清马尾海军提前奏响了帝国的悲歌。自由女神像打碎的枷锁套在了亚非拉人民的身上。

孤独的1884,让我黯然神伤。

本文为《世界历史六千年》的外篇《对表中华文明的世界》

我需要集齐4000个喜欢,请您点击每篇文章左下角红“心”支持!

谢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