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如何见到道的,请看《道德经》四十七章

2020-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上海心慧文化

作者:张松法

传世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窥,帛书甲、帛书乙、西汉竹书、王本多用异体字,但意思一致。

见天道,帛书甲、帛书乙、西汉竹书、傅本匀作知天道,与见同义。

名,西汉竹书作命,与名近义,命名之义。

对于《老子》的这一章节,历来的争议也很大。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理解,就是不用出门,不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就能知道天底下的事,所以很多人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也有很多人找种种解释来为《老子》辩护。

那么,这句话究竟该如何通顺连贯的理解呢?

首先,还得要先看《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为足,恒足矣。

此章各版本除了个别异体字,意思完全一致。这一章的意思很简单,可欲、不知足、欲得都是无道,无道了就糟糕,有道才幸福。

其次,还要再看《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章各版本除了个别异体字,意思也完全一致。这一章的意思也很简单,学了道就能够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把这三章连贯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白了:要有道——见天道——无不为,所以第四十七章的重点无疑是见天道而不是知天下!再从语法结构上看,如果两个并列的句子,往往后面一句才是重点。况且,天道要比天下大得多广得多。可以肯定,这段话的重点是见天道。

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

根据《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说,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先有一个东西存在了,天地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生的。这个东西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而成的,或者说是混元的,所以才能生出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这个东西的形体是虚无飘渺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他独自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不会改变,作用着万事万物而从无懈怠。这个东西就是天地万物之母。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就给他取个名字叫作道。又因为这个道的形状和作用都非常大,所以还可以再勉强给他取个名字叫作大。

从《老子》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得知:

一,道不仅存在于天地宇宙之内,更是存在于宇宙天地万物之前的、之外的、幕后的、背后的。

二,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无形无像无状的,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也没办法直接触碰到。

三,道生了天地万物,也生了我们人类,道也一直作用着天地万物及人类。再综合《老子》的其他章节,说明了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

四,我们可以感受到道的作用,从而领悟到道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正是看到了草木树林,在经过了日月运行四季变换之后,都会有所生长;也看到了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水份就会长大,既不是有人去拉大,也不是有人去吹大,而是树木自己就会长大。于是,先贤们领悟到在万事万物的背后,还有一股无形的生力,这股无形的生力就是道的作用。

通过对道的领悟,我们可以知道,道的体是虚无飘渺又无边无际的,道的用是作用着天地万物而生生不息的。(以上内容详见《老子的道就在《道德经》的二十五章》)

那么,知天下与见天道又是什么关系呢?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能够对天道有这样的领悟和理解,并不是他们出门走了多远,也不是他们窥了多少窗牖,而是运用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种种变化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种种现象规律的一层又一层的抽象综合,最终找到了这个先于天地宇宙而存在的道!

从以上先贤们领悟天道的过程得知,天道并不是推开窗户能看见,也不是走得越远才能看到,而是完全可以坐在家里,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而领悟到。

所以,《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指的是运用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对天地万物有一个总结性的了解,所谓的知天下,知的是万事万物的总体状况,而不是对各类事物的细节都有了解。

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以及在抽象的思维上再进行逻辑推理,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法宝!

当然,古代的先贤们在对万事万物进行抽象思维之前,无疑也是需要对天地万物有所了解的,如果是一个天生的瞎子聋子,一点也不知道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就算也会抽象思维,也是无法领悟到天道的。

作为古代的先贤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自然也会对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有着一定的观察了解,就如同我们现代人,谁不知道日月运行四季变换?谁不知道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水份就会生长?

要领悟天道,也并不需要太多太深的学问知识,任何人只需要凭着从小到大对天地事物的常识性的了解,只要能够用抽象思维的方法,都可以领悟到这个隐隐约约的天道的存在。我们今天,也是凭着对天道的一点小小的领悟,才勉强能看懂《老子》这本经典。

所以说,只需要凭着生活中的常识,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坐在家里就能够知道,万事万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这个总体状况之中,这就是知天下。再通过对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在生生不息的原因,进行反方向的抽象推理,从而领悟到天道的存在,这就是见天道。

知天下与见天道的关系,也就是先知天下后见天道,层层深入的关系。

如果不是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而是想从具体的山水草木中去寻找天道,那肯定是跑得最远都找不到的,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就是这样不出门而知天道,虽然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先贤们却能把天道描述出来,还能够依照天道达到不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再看其他资料上对《老子》第四十七章的翻译: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看到这样的翻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们也不仔细想想,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是先天地而生的吗?是先有道还是先有宇宙时空?是先有宇宙时空还是先有日月星辰?是先有日月星辰还是先有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道,比宇宙时空的形成都还要早,所以才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作为先天本体的道怎么可能会是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真让人无语且悲哀,所以就不再转载他们的《引语》和《评析》了。他们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并没有见天道,所以才把知天下当成了重点,还把知天下理解成学习知识,然后又引申出“要重视理性知识、间接知识”这样的话,像这样的道理连小学老师都很清楚,还用老子来教吗?

作为历史上最早讲解《老子》的名作无疑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韩非子的理解是这样的: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韩非子认为,只要精神不外驰,只要神明内守,就可以坐在家中知天下了。那好啊,今天所有的大学都只要开设一门《精神内守学》,只要大家都学会了神明不离其实,什么科学知识都可以不学而知了。

可见,对《老子》的偏解,从韩非子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了,以至于越来越偏。

至于什么是不为而成,什么才是无为而无不为,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详加讲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