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
2019-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冶读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5476505/0ccdc25f4ca2ff8c.png)
由于错过了时辰,城门关闭了,子路只得夜宿于门下,等到第二天早上,守门人来开城门,发现了子路,便问道:“你是从哪里来的?”
子路答道:“从孔氏那里来的。”
守门人问:“就是那个明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那个孔氏吗?”
子路答道:“对的。”
从这则简短的对话中,可以得出如下几点信息:
-
孔子当时的知名度很高,大家都知道这么个人。
-
孔子在做一些事,但却行不通。
-
大家都知道孔子在做一些行不通的事。
既然“不可为”,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这得从身份与现状谈起。
身份
士。士作为一个阶层,在春秋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在秦汉则是最高一级的平民(士农工商)。简单地说,就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严格地说,则是以读书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孔子则是士的代表之一。
现状
礼坏乐崩。诸侯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天子名存实亡,各自为政;酷吏横征暴敛,雪上加霜。总结一句话,就是礼坏乐崩。
面对现状,作为士的孔子,有其责任和使命,正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克己复礼”,“复”周公之礼。而在“礼坏乐崩”的环境下,“复礼”已然实现不了,但孔子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责任是拿来承担的,使命是必须去做的,至于能不能成,那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或许,有的时候,我们过重于考虑事情能不能做成,而忽略了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