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铁千元征文丨后大学时代里,你的悲与欢
文丨岳谬 参赛编号:306
有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说:“勇敢的孩子去就业,殷实的家庭先出国,求稳的性格公务员,学术理想去考研。”这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四种现代性的出路。
我在大一时是极其不想考研的。但最终却用了2年2次考研的漫长的路程讽刺了当时自己大一时幼稚的想法。所以,我一直在反复思考着我最终选择考研的意义,说到底,其实只是为了延宕就业而已,根本没有多大的所谓的“学术理想”,这话是现代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真实的想法,即使考研复试面试时说了那么多所谓追逐学术的梦。
这是异常现实的就业压力所导致的,也是扩招大学生的压力导致的,当然也是在大学生与社会对接时时常出现的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题所牵引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像是原来的可以包你分配的,你一进大学的门就预示着你可能在未来就业失败的预见。所以那么多的人在考研究生,有可能屡次失败,但是依然继续考试,他们有的时候是真的没办法。
1999年,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高等院校开始了大量扩招。随后大量毕业生毕业后,研究生也开始了扩招。国家在延宕着这些压力,我们大学毕业生也延宕着就业的压力。躲避就业压力,我们的心底里想的其实就是如此的直接。
所以,我经过了漫长的考研复习生活,漫长到几乎焦虑到崩溃的复习日子后终于——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考上并不代表成功,可在漫长的复习生活中,就像你高三复习备战高考一样,考上了并不代表成功多少,但是“考上”就等于“对得起漫长而煎熬的复习生活”这个等式是成立的。我的考上是在第一次考试失败时,放弃了继续考取211学校的机会,选择了家乡的一所普通大学。这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就是一种转弯,一种妥协,一种半服输的成功。这种成功总是如鲠在喉的。就像是一场战役,你打赢了,但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一样的感觉。
总是有感于很多周遭的人还在坚持考研的人们,向自己当初一样在坚持去完成那个等式的自我抚慰。比如那些考研的有第一次的,二战的,三战的,甚至是四战的。有考研机构的辅导老师爆料称有人为了考上北大,考了8次!我的天,考出了一个抗战终于胜利的征程,那个人考上后真的应该举办个仪式,在自己家的房顶上昭告天下:我终于他妈的考上了!
考上了,告慰自己八年抗战般的煎熬的复习岁月。但是然后呢?
“考研的过程那么艰难,你读研的时候怎么这么轻松?”这是来自我母亲的质问。确实,研究生的课程上课的时候比本科的人数少了很多很多,基本上是8个人、4个人、甚至有1对1的时候。老师的讲课方式与本科时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我们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多了些许而已。大部分情况依然是老师念,我们记笔记而已。空暇的大量时间就是自己读书,读论文,积累研究生论文的切入点与研究方向与想法。
由于我是中文系的研究生,所以读书与评书就成了主要内容。它不像理科那样类似我同学整日泡在实验室,着急了都睡在实验室了。这恐怕就是文理科研究生最大的区别了吧。理科要的是实验数据,我们要的是读书笔记。似乎很是轻松。但研究生是个事务性的阶段,就是你的导师布置给你一些任务,你去查资料帮助他做完这些任务。中国的导师制度就像是师父带徒弟一样。近来出现了很多“师父”压榨“徒弟”的案例,有些悲惨至极。
对于这种问题一直频繁出现,甚至还有很多并没有被爆出来甚至一直隐匿在地底下。就像《房思琪的初恋花园》里说的那样:李国华一样的老师还存在并且将会一直存在,我们所作的反抗有时候可能是以卵击石,可能是一种无力的反抗。但是还是要去做的,毕竟隐忍的结局就与死亡不远了。
更多的时候,我是处于梦游的阶段。比本科时候混日子的情绪还要低落,原因当然在于学校的氛围低落,这是我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从学校的氛围的角度,那个八年抗战的学生考中了北京大学还是真的值得庆祝一番的。毕竟,那里有着非比寻常的一种学术历史与学术氛围。除此之外,即便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也有很多人依然处在梦游的阶段。他们跟我想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
我有时游荡在回寝室的路上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读这研究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跟那些提前进入工作阶段的同学问自己“我这么早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是一个性质。
“你呢,给妈把博士拿下,这就是妈目前的心愿了。”这是我母亲给我订的目标。我虽然嘴上表示着我一贯的反感。延宕就业3年又3年,最好的希望是我能留在大学,当一名大学老师,与社会的接触能少则少。延宕的终极意义其实就是一辈子躲避一件事情。但这是否真的是长久之计呢?想来也非良策。
多年前与母亲去五台山观景。结果被那里的和尚揪住算了一卦,这老和尚说我鹏程万里,学业有成,有栋梁的风骨啊。可我他妈的总觉得这个老和尚印堂发黑,拉着我妈扔下几些钱离开了。在我下山吃雪糕看猴子打架的时候,一转身我妈又被不知道哪个老和尚揪进去被算了一卦。出来后我妈说算卦的说我是个苦命。我说:“这人生在世,哪一个人不是苦命呢?”我接着说:“以前你去北京的什么破庙里买来4个玉佩说是祝福我考上清华北大的是不是现在可以砸了?”“你这孩子,那是妈请来的,得用‘请’字。另外怎么能砸了呢?卖了也还是好的嘛!”忽然被我妈如此突如其来的幽默给笑晕了,雪糕掉在了地上,引来了刚刚打架的那几只猴子。
再说回那4种出路。我周遭的同学出国的有,不几个。考公务员的,不几个。考研的与就业的应该是最多的了。一种选择了直面就业,一种选择了延宕就业。而现代性下的就业犹如魔鬼或者是幽灵一样,它使我们躲避,使我们因焦虑而被限制了手脚,总觉得横亘在我们前方的是个未知而危险的世界。但大学里难道就是个安乐窝吗?我想是你忘了马加爵事件了?我想是你忘了复旦投毒事件了?我想你这么快就遗忘了那些学生被逼自杀的事件了?
哪里都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你能活下来可能就是个偶然或者意外的事件!这只能说明,你,足够幸运。
有人说我们这些选择考研而躲避就业的是一种“致命的躲避”,最终会导致我们与社会越来越疏离,逐渐成为文学中的多余人、零余者以及局外人的世纪病。对于此我只能安慰自己的是,存在主义有一种观点是:致命的躲避或许是一种希望。
就像希望为什么存在于潘多拉盒子里的最深处一样,所有的罪恶迅猛地逃出了盒子,希望被迟缓地落在了后面,从而被锁在了盒子里。一则是说潘多拉受宙斯的旨意故意将希望锁在盒子里;一则是说潘多拉的好奇心使她打开了盒子,一团罪恶的烟气跑了出来,慌张之中潘多拉匆忙地关上了盒子。
你看的是,希望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被锁在了盒子是一个模糊传说。而就在这迷糊之中,我们匆忙地或者慎重地四选一。选择了这其中的一个方向是否是正确的,现在不得而知。但存在主义之中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来说,我选择了躲避就业这一理由作为我存在的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正确与否,任何人都无法给出评价,我自己也不可能。这想必也是青春里的迷茫所掐中的那一个迷离的点,但这迷离中所透露出的意义是什么呢?
记忆中,我的出生与成长就伴随着这点从有意义到无意义的解构与消解。
1992年有首歌叫《what's up》曾在西方很火。首段歌词直白而简单“twenty-five years of my life and still,i'm trying to get up that great big hill of hope,for a destination.”25岁的我要去追寻希望那个高山为了一些所谓的人生意义。现在我也已经25岁了!这或许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年龄了!
1999年,30岁的陶喆创作了歌曲《找自己》。歌词中有这样一段:“挤在公交车像个沙丁鱼,上班下班每天是规律。这么多的人到哪里去,每个面孔写着无奈。爸爸妈妈彼此没有爱,难道这就是生命的真理?”
我是93年生人。曾经,在新千年到来之前的青年们,在中西方的流行歌曲中都表露着一样的无奈与迷茫。到底怎么了?到哪里去找自己的呼告伴随着我的成长。所以,无意义开始疯狂地吹撒。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些意象是平房,巷子,街坊以及我父亲的传呼机等等。这段记忆相比于现在科技迅猛的时代似乎遥远的好似几个世纪以前的记忆。这是科技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人类记忆被强行拉长和忽然断层的现象。这就是科技那负面的因素。
比如:我出生的那一年智能手机进入中国,第二年全国性互联网建成。新千年我7岁的时候,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在美国上市。03年我10岁的时候,淘宝网诞生。04年底,支付宝诞生。09年我16岁的时候,饿了吗外卖网在上海诞生。10年我17岁时,美团团购网站诞生。11年我18岁时,微信诞生。12年底我19岁的时候,滴滴打车在北京诞生。14年我21岁的时候,共享单车出现。2016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8.89亿人。2017年,中国网民是7.51亿,占全球网民人数的五分之一。中国手机网民7.24亿人。
从这个简单的清单,也就是我与科技一同成长的简单年历。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到使得人们应接不暇。科技所固化了的孤独与焦虑的囚笼愈加坚固。这种牢笼愈加禁锢,所以有很多人开始贩卖这样的孤独与焦虑,开始用形而上的商业模式来运作这些情绪,从来使得这些情绪居然成为了商品,供人来买卖?这是一个奇异的现象,令人战栗不已。
如果说我这样的成长能凝结出些许什么意义的话,我以为应该是我们的肉体越来越自由,精神却越来越禁锢。在看似自由的表象背后其实是一座座被禁锢的魂灵,你所相信的和你高唱的并不同一,相反,差别巨大。看似我们的精神可以随着信息爆炸而任意驰骋,但就像被流放到宇宙的深处任你无处的漂泊一样的令人战栗与寒凉。怎么样填平自己心中的这道沟壑,是我们不管在任何一种出路面前都要努力去做的功课——
给自己一个值得快乐的理由,不要让外界纷乱的余风带走你微笑的面庞。给自己一个值得活着的理由,至少你被抛到这个荒芜的世界上的那一刻起,未知曾经赐给了你伟大的好奇心,不要让这点好奇心丢失,不要让无意义趁虚而入,也不要让一些鄙陋的风俗规矩困住了你想要自由飞翔的翅膀。
所以,如果说延宕就业可以带来什么意义的话,就像当年哈姆莱特延宕刺杀他叔叔克劳狄斯那段漫长的时间里的意义,它会让你思考你为什么而活,因什么而快乐和凭什么要去死?
所以,后大学时代的你,在哪里舔舐着自己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