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玫瑰花开
这段话是我在听读《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时击中我的内心的——
当我们种下一颗玫瑰种子,就把它当成种子。发芽时不会抱怨它弱小,抽条时不会骂它怎么还不开花。从种子到凋零,玫瑰始终是玫瑰,成长变化的同时,始终如一地展现它最真实的自我。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却不敢细琢磨、细品味,其中真的是蕴含了太多深刻的哲理。
拿到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这个层面来说。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嫌弃孩子理解得太慢、懂事儿的太慢、成绩变好的太慢……
于是各种的不自在就产生了:
自家的孩子越来越跟你疏远了,因为你的要求太高了,你对Ta的关注不够,你除了关心Ta的成绩还是成绩,你对Ta的心情是好是坏,你对Ta的身体是否健康,你对Ta的心理是否正常一点儿也不关注。你忘了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孩子首先是个人,Ta有Ta的喜怒哀乐,有Ta的自主选择。学习也只是Ta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强行命令让学习铺满Ta所有的人生,这本来就是不人道的。试问你的工作在你一天24小时中的几分之一?你自己又在工作中投入了你所有精力的几分之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长此以往,你在孩子眼中不就是一个暴君父母吗?
班里边的孩子越来越觉得你陌生了。因为你啥事儿都是一刀切,只要这个任务今天下午没有完成,无论是谁,不管不问,不论青红皂白,一律按班规处置。万一是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家里边儿有什么特殊的情况?或者是上一节课有什么特别的任务需要加班等等不一而足。若缺少了往日的同情同理心,只怕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一次两次若干次之后,真的会凉了学生的心,好不容易跟孩子们营造出的融洽局面,也可能一去不复返。
以上两个场景也是这两天工作中的有感而发。作为一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难免更多时候需要在双重角色中博弈,更需要谨小慎微了。
再看《正面管教》中的话:
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烦恼,孩子的目的很可能就是寻求过度关注。
今天下午要上作文课了,竟然还有几位同学上一次的作文还欠着账!在那一刻,我的恼怒着急噌噌噌的往上升,我按捺不住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收拾一通。一番发泄之后我是快意了,可是看到悦和翔那躲闪的目光和唯唯诺诺的神情,不由得令我心中一顿:也许根本不是孩子们欠账不完成,而是压根这俩孩子想要从我这儿寻求一些帮助,希望我关注他们。
当我们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是我们只是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作出反应。
这是简·尼尔森在书中给出的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我只是单纯的看到孩子们作业没有及时上交这一行为,却没有在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这行为背后是否孩子们的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的需求。
原来,教育还是需要静下心来,需要以爱为底色,需要无条件的爱,才能控制住自己的私欲。
于是就想起了张文亮的那首《牵着蜗牛去散步》,把它摘录下来,作为给自己的一个警醒吧——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
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或者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才是我们在这世上最可爱的人啊!只是太多太多时候我们陷入了忙乱之中,忙者,心亡也,把自己的灵魂(心)丢在了身体后面,所以连孩子的可爱也被忽略掉了。
所以我再一次的提醒自己:静下心来,静待种子发芽,静候玫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