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生是父母帮你过的?
走进倜唐的第5号心灵馆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纪伯伦
1
刚大学毕业的两年里,有一年多时间,家里都在劝我回去老老实实考个公务员,稳定,踏实,好找对象,最重要的是他们放心。在外面漂着,终究不是个事,谁心里都没底。
但是,我真的打心眼里不喜欢这种一眼能看到退休的工作,想想都会觉得煎熬,当然果断拒绝。但是隔三差五,还是会接到同一个主题的电话,陷入不断的拉锯战中。父母通常是不停念叨“你的某个小学同学因为听父母的话,工作特别稳定且已经娶妻生子”“我们都是为你好,你听话就对了。”有一次争执不下,甚至拿出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来。
那段时间每个劝说的过程,都可以完美解释“苦口婆心”这个词,而我每次表达梦想和生活的立场,都得绞尽脑汁。我自己都忘了打了多少个以小时计算的电话,沟通了多少次,才勉强保住了自由发展这块阵地。
很多人都面对过和我一样的事情:在我们觉得重要的事情上和父母产生分歧,到底该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都不愿伤了父母的一片好意,更不愿因此放弃苦苦坚持的东西:对生活小小的企图,或者一种渴望独立的判断,梦想和爱情。
然而偏偏是父母,给了我们一道最难做的选择题,还不能交白卷。
2
我总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当你深思熟虑,有能力并愿意为你的坚持负全责的时候,大可不必听父母的话。
毕竟,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父母看中的姑娘我们未必想多看一眼,父母觉得好的生活,可能对我们而言恰恰是最不愿意过的日子。因为随着他们老去,我们长大,这种此消彼长里,他们与我们的代沟开始从最初的沟通差异,慢慢扩大到对变化中的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重要的是,彼此的想法一定无法互相替代。
过一生其实就好像在完成一张拼图,不合适的形状肯定拼不上去,你要硬来,就很容易别别扭扭,支离破碎。
有一点一定要记住,父母帮你做决定的时候,并不会对结果负责。当然,他们也无法对你人生的任何一个结果负责。看起来这像是个悖论,但就好像当你打算买一双新鞋的时候,父母帮你决定了尺码、颜色、样式,而你选择妥协,问题是他们很可能并不像小时候那样真的了解你的喜好和脚的大小,最后穿不进去的,却只有你的脚。
所以,只要你把前前后后想清楚了,谁都可以给建议,这个决定还是自己来做。人是很容易因为放弃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把后面的路都走偏的,你妥协的时候是沮丧,却并不知道这阴影有没有什么后遗症。尽量别让自己后悔,还有比你自己更合适的责任人吗?
3
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向父母妥协,还因为他们怕担上“不孝”的罪名。
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传统的中国父母,的确很喜欢在一切事情上用孝和不孝来捆绑自己的儿女。尤其在相对封闭的二三线城市,这样的判断标准是很要命的。没多少人能在这个道德高地下承受住所有炮火,因为我们从小收到的教育就是孝顺父母,“不孝”是千夫所指的大错。
但是在是不是听父母的话这个问题上,你需要看清楚,这种孝和不孝,是不是已经跑偏成了一种爱的控制欲呢?
用自己的人生掌控权换来的所谓“孝”,很难保证它不畸形。孝顺源于我们对父母的爱,而持久的爱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不是牺牲一方去成就另一方。当父母开始用这种形式去操控你的人生,你有理由去反抗。
这并不代表你不爱他们,不孝顺他们,你只是同时也爱了自己而已。
4
父母足够开明,我们足够尊重自己的内心,两者只要拥有其一,都能跳到局外看清这个问题的答案。
因为信息足够发达,所以常常能在圈子里、网络上看到与此相关的故事,透露出来的常常是纠结和痛苦。有人正在陷入和父母的冷战,有人打算不顾家长的反对私奔,然而不管怎么做都不开心。
因为这是世上最亲密的一组关系,相爱本不该相杀。比如父母花时间学会去理解,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让他们理解。不管是为了你坚持的东西,还是为了更好的与亲情相处,都是值得的。
最后,我忍不住贴了纪伯伦的《先知》给你们: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