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22楼小群体的动态平衡
(1)
《学而第一》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这个人很乐观。事实上,一个人从远方来,加入一个群体,结果更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待上一两天,不亦乐乎?”如果待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结果很可能就是一部《欢乐颂》,充满酸甜和苦辣。
(2)
好友分享,孩子对久未见面且要长时间相处的亲人的期待和兴奋。我为她们高兴,同时也泼下冷水:一个人加入已有的稳定关系之后,一个系统的平衡也就暂时打破了,每个人都是要经历一些磨合的痛苦之后才能开始幸福的生活。问题是这个磨合需要多久?
(3)
人从出生,就自动的加入家庭这个群体,如果一直认为孩子只是依附的角色,在ta自我意识觉醒后,家庭定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冲突,不过希望在于,如果父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能力或者每个个体都能恒久忍耐,冲突的过程会缩短。
(4)
Tuckman在1965用“形成、风暴、规范、表现到结束”的模式描述了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如果把一个小群体的数目凑成奇数、且要长期相处一个月以上,多半会演变成现实版的《欢乐颂》。我用了四分之一个周末的时间,把此剧刷到22楼姑娘们帮安迪解决网络谣言危机那段,然后在想,接下来是不是要重点介绍姑娘们和各种男人的故事了吗?因为作为一个群体,她们已经进入群体动力模式的“表现”的后期阶段了。
(5)
在安迪和曲筱绡搬入22楼以前,两个刚入职场的姑娘和一个有着八岁左右代沟的樊胜美大姐大概也是经历了不少的磨和合才进入了大家互相体谅、帮助和关心的“表现”阶段。等高智商安迪和富二代曲筱绡的突然加入,五个人的新群体的动态平衡循环又开始了。我以前写过一篇《一个测量压力水平的工具》的文章,讲述了因为变化而带来的压力都是可衡量的,举个例子,安迪换工作(压力指数51)+工作职责的变化(压力指数29)+异域搬迁(压力指数47),所能看见的压力变化值大概是130左右(比父母去世带来的压力指数100还高)。新加入的这两位带来的压力和对其他已经开始享受动态平衡福利的三位造成的冲击,推动着这个新群体进入新循环的第一个阶段:形成。
(6)
在“形成(forming)”的阶段,群体中的每个人潜意识里开始思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了,偶尔也会从本我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问问“她/他(们)是谁?”。这个时候,大家互相自我介绍,先物理性和化学性地认识一下对方。比如,曲筱绡刚搬进22楼时,给邱莹莹和关雎尔的那盒昂贵的巧克力。邱和关注意到这个干瘦的家伙居然送了这么昂贵的巧克力(对曲筱绡物理外形和所属阶层的情绪认识)。
(7)
剧本中,“形成”这个阶段不能花太长的笔墨,因为第二阶段“风暴(Storming)”才是最有料的,看别人起冲突是最容易有代入感,也最合适在道德正确的队列中刷存在感。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个体的差别引起的个性冲突、各种不舒服、权力的争夺、挫败感会随之而来,每个人会在极度挣扎中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比如:曲筱绡和邱莹莹之间智商与社会经验的对比、曲筱绡和樊胜美在审美和物质实力上的较量、邱莹莹和关雎尔因为友情忠诚度的冲突、还有邱莹莹与安迪这两个单纯的人在不同智商水平的差异……
(8)
等个体满足了的各自的控制欲、并从和其他成员冲突中获得的教训中,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规范(Norming)。这个阶段,群体成员开始接纳彼此的个性,尽量避免大的冲突,营造和谐的群体气氛。比如邱莹莹觉得自己需要成功学、曲筱绡觉得关雎尔就是安迪的小跟班、因手撕渣男寝室而获得认可的樊胜美、安迪的超高智商和曲筱绡的江湖智慧,每个人都有了相对明确和稳定的个性定位。
(9)
规范过后,这个群体就开始进入“表现 (Performing)”这样正能量、高功能阶段。一旦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清晰、且在了解了这个群体的沟通结构之后,大家就开始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使命感、一种被接纳感和以组织为中心的荣誉感。当安迪被人毁谤为小三之后,樊胜美、曲筱绡、关雎尔和邱莹莹团结起来抵御打击伤害的过程,把这个组织的功能推向高潮。
(10)
结束(Adjourning),故事的结局可能会以某些人搬离而进入结束的阶段,大家在各自的新生活中又开始新一轮的动态平衡。
(11)
我想,那些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能迅速地在变化中捕捉自己角色和定位的人,又或者他们境界太高,以至于都不随境迁了。对于普通人,为了让自己在关系的变化中应对自如,想想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群体动态平衡和失衡,也就有可能在以后的各种情形下有所准备。
References:
《欢乐颂》
Group DynamicsAlbertaHealth Services Health Professions Strategy and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