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宏森《芜草集》写的序言
陈 旭
当宏森先生嘱我为其文集《芜草集》作序时,看到他已经打印好的书稿,一时间,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按奈的愉悦之情。我猜宏森此时的心情肯定也是欣喜若狂。
我和与宏森的情谊,他在其《收获》一文中已经详尽地叙述过。也正由于此,当他将自己近年来辛勤耕耘的文稿整理成书时,作为曾经见证他进步的文友和朋友,我为宏森高兴,也为他自豪。三十多年前,当我在县上一家新闻单位从事编采工作时,那时他还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就开始为我们的媒体投稿。尽管当时的文笔还显稚嫩,但他那种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却是令人感动的。我曾编辑采用了他采写的一些稿件,可我们一直未曾谋面,是通过稿件相识相知、相互理解的。他那份执着的劲头,那份顽强的精神却是十分难得的。后来我离开了那家新闻单位,听说宏森也参军了,相互联系也就中断。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三十年后,我们才相互认识,回首往事,晃如昨天。从同学少年到霜染鬓发,让人欣慰的是,我们都未改初衷,依然挚爱着自己热爱的文学,是文学让我们的情谊浓胜似酒,也是文学给宏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他终于用自己的辛勤笔耕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从宏森能坚持数年、终有见树的拼搏过程中,我想起了如今流行的那句话:不忘初心,方有始终。这一浅显的道理确实如此。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这一点,宏森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宏森的写作,可以说是顺其自然,随意而为的。有些作品,是作者碰到或走到的地方所遇到的人或事或景之后,触景生情而写出的。有些作品如新闻稿件,是因工作的需要而写出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无论是从其人还是其作来谈,我不敢称他为大手笔,只能说是还属于小手笔吧!但有一个自然规律或者说是朴素的道理就是,小手笔只要不懈努力,最终会磨砺成为大手笔的。也就是说,大手笔都是由小手笔成长起来的。大手笔的笔下也有应景之作、平庸之作,而小手笔往往也能写出让人叫绝的好文章来。这是客观事实。通读宏森这部集子里的作品,确实不乏佳作。有的篇章堪称脍炙人口。简而言之,可用三个字概括:真、美、杂。
先说其“真”。读宏森的作品,有一种返璞归真,自然天成的感觉。他的作品,不做作,不娇情,不拔高,更不借机抬高自己,给人的感觉是很朴实、很真实,有真情,有真爱,作者用自然的笔触,就像和亲人朋友对话那样,本能的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表达出他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独特的感悟和由此生发出的情感。这一点,尤其是在第一辑“文道师长”里的几篇人物访谈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作者将自己见到作家贾平凹、见到彬县原文化局长、宣传部副部长曹剑,记述咸阳市作协原主席杨焕亭创作《汉武大帝》的故事,拜见早年担任彬县县委书记的冠秉勤老人等篇章中,记述得较为贴切。当他有机会拜见作家贾平凹后,在和作家的交谈过程中,就“发现贾平凹有几个特点:一是乡音不改,陕南方言浓重;二是说话憨厚朴实;三是表情平静。贾平凹喜静,从他的工作室可窥一斑。静是他的性格,静让他善于思考,富于想象。”也正是在拜见贾平凹这样的文坛大家之后,使他“受益良多,永远温暖”。作者在记述自己走进贾平凹的家门之后的情景时,文笔自然朴实,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对名家进行大肆渲染和吹捧,更没有借见到名家而去抬高自己,就像拉家常似地真实地叙述出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再谈其“美”。在宏森的笔下,尤其是他写下的一些散文作品,确实写得很美,好些篇幅都不太长,但是内容充实且富有诗情画意,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摄影或者山水画,有情有意有画面,足以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他写的《三片柳叶》一文,从篇幅上不足一千字。但在小小的短文里面,却映射出的是大的社会问题。这篇文章文笔又似散文诗,静水流深,美到极致。最后从“三片柳叶”里,“她升华为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这种美德,深深地洗礼和净化着我的灵魂”。譬如《望星空》里的一段记述:“我发现星空如同我们的人生,颗颗星星就如同人生一个个五光十色的梦想,梦想孕育理想,理想诞生希望!”最后的落脚是“让我们心中的星空更加灿烂。”这些特点,在《老村庄》《泾水河畔遇大雁》《雨》等文中也颇具特色。就连受表兄之托,赴柞水为其表侄迎亲时,通过和对方亲友的接触感受,所写出的《柞水行》一文,足足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读其文后也能生发出想去柞水感受一下那种浓浓生活气息的设想。
后论其“杂”。我认为宏森的这部文集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收文颇“杂”,这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全书共分为八辑。有人物访谈,有散文游记,有报告文学,有新闻通讯,有杂谈随笔,有写给报刊的读者来信,有介绍家乡彬县的专题文章,还有介绍彬州美食的精短文章。可谓是五彩纷呈,文体繁多。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力,要驾驭这么多的体材,就会难胜其力。然而,宏森做到了,且在各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运笔自如。这一点,实属不易。我读书中 “美食羡人”辑介绍荞面饸饹、彬县扯面、彬州麻花、彬州御面、豆腐脑、胡辣汤等美食的二十一篇短文时,就会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贾平凹在《西安晚报》开设的《陕西小吃小识录》专栏里发表的那一连串关于陕西小吃的短文。宏森的短文虽然没有贾平凹那种大家闺秀之风度,却也不失自己这种小家碧玉之隽美,每每读起,字里行间流淌的彬县美食的香味,足以让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这些短文,既显示出了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为推广彬县的这些美食功不可没,益处多多。
当然,我感觉宏森的个别作品还写得不够到位。譬如有篇游记,仅仅是介绍了那一名胜的风景和相关传说,没有把作者自身游历的情感有机地柔和进去。有些篇章的文字还不够精练,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认真剪裁。这就需要作者在今后的写作中超越自我,不断提高,以求得尽善尽美。
祝愿宏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彬县文坛增光添彩!
聊几句肤浅之言,权且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