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黄绍箕:京师大学堂的主要创办人(中)
黄绍箕墨迹
京师大学堂匾额
京师大学堂旧址
黄绍箕提倡办新学,视教育为“身心性命之事”。其时,悉心编著的《中国教育史》5卷,总结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成就,提出了非常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后人所用。
他与孙诒让志同道合,对乡里教育甚为关切,世称“二仲先生”。(黄绍箕字仲弢,孙诒让字仲容,故称。)
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绍箕与孙诒让、黄绍弟等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次年改为学计馆,黄绍箕首任校长。“学计馆”三字乃张之洞所题。后合并方言馆,为瑞安中学前身。
黄绍箕还协助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陈述维新变法,并率领中国代表团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张元济为总办,黄绍箕为提调。(当时张元济没有到职,所以办学计划大多出于黄绍箕之手。)
从《瑞安日报》上看到的历史
如果你是一位关心本地人文故事的瑞安人,是一位坚持阅读《瑞安日报》的忠实读者,那么,你一定会在本报读到过黄绍箕的故事。
在2008年1月 1日的《瑞安日报》上,有一则《瑞安人文地理知识200问》,其中多个题目关系到黄绍箕。记者抄出两题,让大家看看问答式的题目,也可以了解一下大概。
在“黄绍箕对家乡兴办新学有哪些贡献?”一题中,其答案为:“光绪二十二年,与孙诒让等发起创办瑞安算学书院,于卓公祠(浦后街),第二年改为学计馆。是瑞安新学之始。光绪二十八年,学计馆与方言馆合办并为瑞安普通学堂,他在京师遥领总理。以后对家乡其他新学均给予较大支持。”
另一题说“黄绍箕积极主张办新学,他有一部教育史专著书名叫什么?在教育方面他还有哪些实际贡献?”其答案为:“黄绍箕不仅是晚清兴办新学的实践家,又是率先涉猎教育史领域的专家,他的著作名《中国教育史》(尚未完稿,已刊印的只是伏羲、神农到周代)。此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有一定参考价值。黄绍箕对新学方面除编纂《中国教育史》外,实际贡献是:一、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提调,亲手参加创办工作;二、创办湖北全省学务处,统汇全省教育,后由全国各省仿效;三、任京师编书局和译学馆监督,编印大量教材,提供各省使用;四、任湖北提学使时,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主张;五、支持家乡办新学。”
事实上,我们在这些简述性的问答中,找到百年之前的种种细枝末节,委实不易。当年,黄绍箕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倡导新学、办学呢?
接任京师大学堂总办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说:“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
光绪皇帝的诏书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说明他的维新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举国上下对京师大学堂的关注。
这时,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还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辖”。原设官书馆和新设译书局,均并入大学堂。
这一年的农历五月十五(7月3日),光绪帝下令批准设立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以张元济为大学堂总办,黄绍箕原任官书馆、译书局监督。到了7月21日,黄绍箕任为大学堂提调,到了农历六月十五(8月2日),张元济辞去大学堂总办职务,由黄绍箕接任。
在文化名人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著写的《卖艺人家:黄氏兄妹相册》一书中,写到其先祖黄绍箕时说,清廷筹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张元济为总办,黄绍箕为提调。当时张元济没有到职,所以一切计划大多出于黄绍箕之手。
《卖艺人家:黄氏兄妹相册》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历史没有出入。其中还十分明确地说明了黄绍箕当时的工作:“黄在编书局任职时,专管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事宜,先后编撰出大量教材,使各省有所遵用。”
京师大学堂在“戊戌政变”中惟一幸存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伙同其顽固派,一举镇压了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此即“戊戌政变”。
国变之后,光绪遭到幽囚,维新派或出逃,或被治罪。慈禧进行了全面复辟,把变法的所有新政统统废除。
当然,京师大学堂也面临停学与解散,等待噩运的降临。不料,“戊戌政变”后的第5天(1898年9月26日),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
新政中艰难筹建的京师大学堂因慈禧太后这一句话,得以保留,幸免于难,成了“戊戌政变”诸多新政的唯一幸存者了。
当时的《国闻报》曾记载过这样一段新闻:“‘戊戌政变’后的北京尘天粪地之中,所留一线光明,独有大学堂而已。”
兴办新式学校,是维新派救亡图强的要策。京师大学堂续办后,黄绍箕仍任总办,兼领左春坊左庶子。
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地安门内马神庙空闲府第改建成京师大学堂,并进行了首次正式招生。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1898年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首次正式开学。
其时,黄绍箕筹划该校的改制,将中、小学合并,又将“仕学院”分隶于史学、地理、政治三堂,时保守势力抬头,难有成效。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黄绍箕因父丧而去职。
黄绍箕与瑞安中学
晚清的仕人志士多投身教育,兴办新式学堂。他们推崇教育救国、废科举、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等,大兴办学之风。黄绍箕一生将教育“视为身心性命之事”,当年他参加创办的京师大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并在世界享有盛名的北京大学。
此外,黄绍箕与瑞安中学还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瑞安中学校志记载,乡贤在话桑楼商议创办瑞安算学书院,“推孙诒让、黄绍箕、黄绍弟、项崧等九人负责筹备工作。”学计馆开办之后的第二年,邑人项湘藻与其兄申甫(崧)在城关范大桥街项氏宗词创办方言馆,相当于现在的外语专科学校。此后,两校合并成为官办瑞安普通学堂。
学计馆最初名为算学书院,专门研习数学,但是响应者寥寥,经费也捉襟见肘。开办初期,仅有捐款1560元,除创办学校费用花掉500元之外,所剩1000元就成为3年的日常开支,这使得学校惨淡经营。
1898年,学计馆经费更加紧张,孙诒让率先带头捐款200元,又请求拨官款,同时向外地募捐。当时在京中任职的好友黄绍箕鼎力相助,筹到官款2000元。
1902年2月27日,瑞安普通学堂开学。黄绍箕为总理,孙诒让为副总理。当时黄绍箕在湖北任上,孙主持校务。同年,奉旨将该校改办为两湖大学堂,次年,又负责将该校改办为两湖总师范,其间,辅佐张之洞办理湖北学务,倡议成立学务处,规划管理一省教育事业,先在湖北实施后,推广全国;主持选送优等生赴日攻读师范,回国后培训师资数千人,贡献颇多。
张之洞十分赞赏:“品端学博,沉细不浮,于中西政治纲要、学校规制,实能精思博考。”1906年,黄绍箕被推举为浙学堂总理,同年出任湖北提学使,到任即“首捐廉俸二千余金,充为教育经费”,又率各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教育。
《清史儒林传》称:“今日海内学校如林,教科成立,皆绍箕首先倡导之力。”日本国教育会曾向黄绍箕颁赠“颂状”与“奖牌”,并推为“汉学统一会”名誉会长。
黄绍箕像
(记者林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