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不会给我建议?那改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心理咨询那些事儿

2023-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心理

本文作者: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从业,现居广州。拥有十多年心理学学习经历,多年心理、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以及系统的心理咨询受训背景。擅长人际困扰、情绪问题、个人成长、亲子养育类咨询,已提供个体咨询1500+小时。可提供广州地面咨询、远程视频咨询。

读者提问:

听说心理咨询师一般不会给来访者直接的建议,那么心理咨询的意义在哪里?来访者又是怎么慢慢得到改变的呢?

胡蝶咨询师回答:

其实咨询师不是说完全不给建议,而是真的给出建议前会慎重考虑。因为建议多是影响认知层面,也就是“知道”的层面,很难带来深层次的改变。

单纯要建议或直接给建议而不深入探究背后的动力(很多是焦虑所致),时间久了,很可能会让我们陷入“知道但是做不到”的无力困境。

更直白点来说,如果只是单纯要建议给建议,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些建议完全可以通过一番搜索而得,其实不需要专门到心理咨询中来获取。

心理咨询,尤其是长程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修正来访内化的客体关系(Internalized Object Relationship)

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早期,在与主要养育者互动的过程中,会形成我们对外界对客体的最初感知(比如,“客体”是关怀的还是忽视的?是强大的还是无能的?);

也会因为外界对我们的反馈而间接形成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比如,“我”是重要的还是渺小的?是被剥夺的还是被满足的?);

这些感知看法中会负载我们最基本的一些情感体验(比如,愤怒、恐惧、满足……),也是联接我们和客体的重要情感,这就形成了我们内在最初的主导的客体关系模板。

在我们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这些最初内化的客体关系模板会发挥巨大的超乎我们想象的影响力,形成我们对外界、对自身、对关系等等方面的感知,也“塑造”了我们遭遇的许多心理困境。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仅仅是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当中,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是通过再现他们过去关系中重要的情感面向来构建当前的人际关系”。

在很多的长程心理咨询中,我们也往往会发现同一故事(关系模板)的不同版本(具体的互动关系形态)在各个不同情境下不断不断地重复上演:

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模式、咨访互动中的关系形态(称为“关系三角”),一点一点抽丝剥茧后呈现出来的模式都惊人地一致。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早期成长中有大量高情感强度的被控制或被限制的体验(原生家庭中的体验),逐渐形成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客体关系配对。

TA很可能会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中(与同事、伴侣的关系里,与孩子的关系中,与咨询师的关系里……)体验到被控制,或者要去控制他人,尤其是在那些很亲近的或重要的关系中。

有时候不光是在和人的体验中,甚至在和金钱的关系中,和工作的关系中,和学业的关系中,都呈现出控制与被控制的纠葛局面。

这些关系中的控制与被控制,有时候与真实发生的事实相去甚远,但却是个体内在最深刻的体验(内在现实)。

心理咨询,尤其是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聚焦于我们内化的客体关系原型来工作。

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工作,就是借由不断反复地对此时此地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体验的持续深入探讨,帮助我们获得对于内化的客体关系模式的更多觉察和理解,假以时日,逐渐修正我们内化的客体关系模式,最终改善心理困境。

当然,这个历程耗时必定不短。当一个成年人走进咨询室的时候,TA带进来的是几十年成长历程中一点一滴凝结沉积下来的关系模板,要撼动之、修正之,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持续不断地努力!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