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童年.彭加木
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水和童年,童年和水二者很容易连在一起,谁的童年不是在水中泡大的,水中蕴藏着童年的魂魄。把彭加木弄进来,似乎很牵强。
亲情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花草会枯萎,河流会干涸,兽群会死亡,人类也无法生存。水对我们非常重要。我喜欢在水中游泳,特别是在酷暑的季节里。泡在水里,我感觉到了水的清凉,水漫过我的身体,轻轻地拍打着我的手臂,仿佛在给我做按摩,给了我无比的惬意。我喜欢自由地在水中行走。在水中漫步时仿佛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潜水员,正在探索水中无穷的奥秘。我喜欢在水中嬉戏。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边打着水仗,一边说笑着,水带给了我们无限的生活乐趣。每当此时,我感觉水和我们一样是那么的快乐,它就如同我们的小伙伴,在用它悦耳的声音向我们述说着它的故事我还喜欢闻水的味道,甘甜甘甜的。它的味道仿佛给了我勇气,当我懈怠时,让我打起精神更加努力地在水中畅游。水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它的用处还很大,还要我们去慢慢地研究和发现它。
童年的小河童年的水——消失了的记忆,彭加木——水利兴修的思考的大哲。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文化巨人都十分喜爱水,而且通过对水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不少哲学的感悟。
孔子借水喻人格,孟子借水喻人性。
孔子朴素地认识到,物质运动犹如流水,一切都在变,孔子从水感悟哲学思辨的言论也有这样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言既有孔子对时光如流水的感叹,更体现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运动观念。自然、社会都是如此。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流动不息,变化莫测之“动”的特点,水的流动不腐,变化而新之“活”的特点,一直深深滋养和影响着中国哲学,甚至成了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南宋朱熹同样对活水感悟颇深,其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昼夜不匮、流动不息的活水,包含着深奥的哲学内容,更体现着包括哲学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的“动”“活”哲学古今中外哲学家都有相同的论述。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有经典的论述,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此来论证其“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运动观。
大河文明,也叫农耕文明。往往由文明生存的状态来限定,这是最起码的一个客观因素。黄河、长江是大河文明的最重要的载体,汉民族是大河文明的主要推动者和创造者。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大河文明,文明的中心部位和起点是黄河文明。也就是说大河文明就是黄河文明,中华民族把黄河文明推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黄河文明就其连续性、规模性和成熟程度,世界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比拟。黄河文明的丰富多彩和深刻内涵令世人着迷并为之倾倒,黄河文明5000年基本连续不断,尽管夏、商、周有局部的断代,但仍不失基本连续的这一事实。世界其他文明也有其辉煌的一面,但可惜都没有保持连续而只是历史的记载。从文明的连续性讲,黄河文明的伟大就恰恰就在于她的连续性。
大河文明的根基是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有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从地理看,中国有许多大山,但山地文明却未构成中华文明的主干线。大山在中国的客观存在,但却未滋生出一个强大的足以流传久远的文明。恰恰相反,却成了中华文明与中亚文明或古代其他文明联系的障碍,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与海接壤的土地也很多。但是与美欧的国家相比,海与汉民族比较疏远。郑和下西洋只是个特例。不可能产生海洋文明,而只能是大河文明。中华农耕文化的炉火纯青,才有可能把各种各样的农耕文明串接起来,形成大河文明。只有大河使中华文明滋润,使中华民族变得无比伟大。纵观世界古代大河文明。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没有衰落的大河文明。比如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东的两河文明(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法拉底河)。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恒河文明。剩下就只有中国的大河文明了。最了不起的是国外所有大河灌溉的流域加在一起,最多不过20万平方公里,而中国长江和黄河灌溉的流域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超过其他所有大河灌溉总量的10倍还多。可以说,黄河文明是全人类的奇迹和骄傲。黄河给人以是伟大、深沉、残酷、神秘、浪漫而又绮丽和不可琢磨。而长江却恰恰相反。长江充满了神奇、浪漫而又快乐的色彩,与雄浑的黄河相比,长江更多的是浪漫,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河会象长江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水走遍天下,京杭大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茨淮新河,教海拾贝、商海泛舟……
有人说,雪花飘落的那一瞬间,绽放了绝世的美与温柔。诚然,自然的美与温柔是最无可比拟的,然而,雪融成水,水又是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呢?我想,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来形容是最好不过了。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了,我们每天都在喝水、用水,每天都离不开水,就连动植物也不能没有水的滋养。所以,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一点是可以得到佐证的,据有关生物学家分析,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起源于海洋的;另外,我们地球的表面多达百分之七十是被“水”所覆盖着的,而人体内所含的水分也大概在百分之七十左右。由此可见,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显得多么的重要。然而,更为可贵的是,水是无私的,对万物生灵只有付出而不求回报。《道德经》里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善的莫过于水,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驻在人们都不想去的地方,所以才最接近于“道”。因为接近于道,所以,才绵绵不绝于天地之间,滋养万物生灵。而我们人类却没有感恩之心,为一己之私利相互争夺。夺天地之利,而毁坏生态环境;夺社会之利,致使祸乱丛生;夺他人之利,导致万恶俱出。都是因为一个“利”字当头,都想“利己”而不想“利他”,人人争利,而最后只能是无利可争。有水经过的地方,都是一片葱茏和繁盛,花草树木欣欣向荣,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就连人们居住的地方都是靠近水的。没有水的地方,粗糙干涸,草木不生,飞尘弥漫,没有人烟,死气沉沉。有水的景象就像那些有着像水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之心田,没有水的景象就像那些虚伪、丑陋、卑鄙的人之心田。生命因水而存,水不断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洗涮着身体里的污垢,然而,我们的心灵不也正需要这“道德之水”的滋润吗?水非但是无私的,还是谦逊和坚韧的。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没有喜欢往低处去的,而水却愿意走低下之路。充盈于天地“缺漏”之处,冲刷高硬之物,磨掉它们的棱角,使其圆润,不伤万物也不伤人。水还不怕污浊,以身吸附一切尘埃灰土,荡除一切污垢,还天地以清明。水不与万物争高,而万物却不得不依靠它;水不如万物坚硬,而万物却没有能比它坚韧的。中国有句成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滴水”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以不舍昼夜的精神终可穿透坚硬的石头。而谦虚和坚韧不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应有的内在品质吗?水非但是谦逊和坚韧的,还是清澈明净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水是清澈明净的,它纯洁如出生之婴儿,它纯如菩提、洁如莲花,它容纳万物之污垢,却又不容,最终将它们沉淀为污泥。水也明净如镜,把它周围的万物真实地反照出来,毫无修饰与装扮,让一切虚伪和妩媚都无处施展。要不我们的先贤们怎么会“创造”出这些成语和诗句来,比如心如止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如白居易的诗句: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等等,可见古人对于“水”的赞颂。水是明净纯洁的,如果我们能每天站在清澈的水边以之为明镜观照内心,我想是可以明心见性、返璞归真的。而我们人类现在最需要的不就是返璞归真吗?站在纯净之水中,我仿佛看到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纯洁和明澈的,虽然它以前曾经是那么的污浊和肮脏。
彭加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6月17日,因科学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