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式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总论
一、教学形态:从散点式走向分布式
1.贯穿式阅读,要求是通读全书。只有通读全书才能有自己的理解与学习,所以要想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啃书是第一步。当然读整本书也是考验学生的专注力与韧性,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表明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与阅读能力是成正比的。孩子越小,阅读越需要陪伴,但是我们教师可以做的太少,因为要想真正开展必须督促全部在读。所以二年级我是课前共读,我读他们听,虽然也能读完几本书,可是对于学生的需要远远不够。毕竟读书有三到,听书只是耳到,没有真正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2.网络式阅读,做好读书笔记,适时记录疑点与收获。这里就像是二次阅读,我们用批注来记录我们的读书过程、思考过程。一个个疑点与收获,整合起来就是整本书的思维导图、网络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我们只是眼到远远不够,一定要手到及时记录,这样的印象是成倍的。
3.分工式研读,这个也是在通读与记录疑点之后的工作,全班共读,分工解决疑难杂症理解文本。这里的分工需要细致准确,责任到人。成立读书小组、组织作品朗读会、分享阅读心得、展示阅读笔记、举办读书报告等活动开展整本书阅读。
二、教学内容:从浅蝶式阅读走向切片式深度导读
这里需要教师设计必要的“阅读地图”,其实就是阅读指引,哪里需要进行反复思考,哪里需要对比阅读。这样的指引能够让阅读深入,不再是浅层的阅读。
三、教学方式:从讲授静听走向活动体验式
其实就是由被动走向主动,学生不再是容器而是驱动。教师要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学习到的方法: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一本日记(就是让读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这是基于理解,又是跨学科学习);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画一张画或图表,并做出相应的详细解释(这就是关注一点产生学习链接);想象对书中某一人物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书中有关的内容也可以问他其他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人物的语气进行回答。《红楼梦》还有猜人名,看“喝茶”来品味人物形象。
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任务情境:用打哑谜的方式表述《红楼梦》中人物姓名,并结合作品内容解释理由。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束花,要求学生以此花为道具,设计一个动作作为谜面,谜底应是《红楼梦》某一人物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活动一:学生上台做出如下动作:拿起花束投向别人。这一动作暗含的谜底是“花袭人”。
活动二:解释宝玉为何以陆游“花气袭人知昼暖”之诗句将丫鬟“珍珠”改名为“袭人”?
活动三:解释贾政为何不喜欢“袭人”这类丫鬟名?
活动四:“袭人”有本名吗?“珍珠”和“袭人”哪个名字与她性格更吻合?再如,《红楼梦》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堪称经典。为促进深度阅读,笔者曾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兹以《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喝茶”的文字为例说明。
活动一:寂然饭毕,各有丫装用小茶盒捧上茶来”“寂然饭毕有付体会”各有丫装一个各”字·受玉高如何用小素添黛玉何以在意捧茶的“茶盆”你格天用何种万玉表的心活动?
活动二:“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因而接了茶”一句,短短5字,如色合珠生玉多层次的内心活动,请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这一向活弦含的多查意活表现出来。
活动三:“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一如果拍摄电视片,你如何运用镜头画面将“照样款了口”“这方是吃的茶”两句话所包含的人物心理表现出来?
摘抄记录是为了以后借鉴。